乡村美育是以乡村文化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增强乡村文化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乡村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新篇章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美育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乡村审美能力,必须推动乡村美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群众感受乡土的深度和乡愁的温度,在审美中体悟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之基。
大力培养乡村审美能力,需要构建乡村美育共建共享机制。自觉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视野,来把握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体验连续性、增强创新性、实现统一性、彰显包容性。政府组织、高校牵头、媒体助力、社会参与,形成乡村美育合力,依托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大礼堂等文化场所,开展美育活动,深入阐释乡村文化振兴的审美机制,唤醒乡村振兴主体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形成美育优势,让乡村美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着力点、闪光点。
大力培养乡村审美能力,需要高校助力。高校美术及设计机构利用专业知识发掘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培养美术教师、普及乡村美学。与此同时,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遵循美育规律,立足乡村文化的内涵,充分挖掘学科中的美育因子,开展多学科协同联动的乡村美育研究活动。如,生态学关注乡村文化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智慧,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关照乡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发现乡村文化的生态美;政治学聚焦乡村田野中的禁碑、禁约,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感受乡村文化的治理美;建筑学研究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体悟乡村文化的建筑美。
大力培养乡村审美能力,需要拓宽乡村美育新空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关注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把乡村审美资源带进课堂,带入社会。高校立足公共艺术教育平台,选聘乡村民间非遗传承人担任美育兼职教师,构建美育教学专兼职结合机制,让学生在乡村非遗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构建城乡美育互动交流机制,让城市学生到乡村体验传统文化和人文底蕴,参与节日民俗、非遗展示、农事活动等文化实践。鼓励社会文化机构建设流动的美术馆、科技馆与文化展,让农村学生感受科技美与艺术美,让乡村文化在保留传统内涵的前提下实现现代性转型,推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在互鉴互动中协同发展,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