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新闻网-7411威尼斯

当前位置:7411威尼斯-1066vip威尼斯--在线读刊
践行文化使命 落实立德树人
2024年06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我们做好高校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之基在教育。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龙头,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担纲承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肩负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更是高等教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的根本遵循。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正面临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内化与思政教育效度不断优化的双重考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重点是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高校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指导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文化自信教育、创新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机制,以应对全球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适应性和实效性。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高校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政治任务,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需要在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和践行文化使命的内在统一

  立德树人与文化使命是新时代教育与文化共生发展的战略指向和价值追求,这不仅是教育事业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根本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是践行文化使命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忍的意志品质,造就拥有大爱情怀、崇高道德的新时代公民。立德树人的过程本质上是构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它为文化使命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也为文化生命力的持续焕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

  践行文化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文化使命的践行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活态传承,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躬身实践。通过文化教育的浸润,学生得以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增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文化教育不仅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容维度,更提升了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层次的内涵与品质。

  落实立德树人与践行文化使命是互补与互促的关系。立德树人的道德内核为文化使命指明了发展方向,保证了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而文化使命则以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和鲜活的教育实践,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广阔舞台,促进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体化和生动化。这种辩证融合使得高等教育突破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养的局限,迈向了关注个体全面素质提升和人文精神涵养的新高度。

  立德树人与文化使命的内在统一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和践行文化使命的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育新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文化的重要形态是教育,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履行五大职能过程中,高校应将践行文化使命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扎实推动文化育人工作的全方位实施,培养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坚持人才培养与文化浸润相统一。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成果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特色选修课、举办系列文化讲座、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实践平台等途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悟和传播优秀文化,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坚持科学研究与文化挖掘相统一。科学研究不仅要关注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探索,更要重视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创新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导科研团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解读和现代转化,形成能够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化研究成果;建立健全文化传播机制,借助学术期刊、新媒体平台等渠道,推广和应用研究成果,使之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坚持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相统一。高校应发挥文化高地的作用,积极参与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战略制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决策咨询服务,并主动承担起基层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服务的任务,通过项目合作、志愿服务等形式,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城市文明建设。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培养一批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社会服务人才,辐射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提升。

  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与资源整合相统一。高校要深度挖掘本校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强化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打造具有独特标识度的校园文化品牌。融合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互动,打破学科壁垒,跨领域协同创新,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坚持国际交流合作与文化互鉴相统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积极引进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文化成果。创新海外孔子学院办学模式,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培养既具有全球视野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人才,推进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研究基地)

    
iv>
7411威尼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杂志社7411威尼斯的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8楼联系电话:0551-62609367邮编:230001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