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称呼您?”“我是人民的勤务员。”2013年11月,湖南十八洞村村民石爬专老人同习近平总书记问答的感人细节,经媒体报道后,传为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多次出京到地方考察,不腾道、不封路、不铺红毯;到陕北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吃的是荞麦饸饹、油馍馍、麻汤饭;有一年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正值高考,亲自叮嘱“考生优先”,必要时可调整行车线路;2016年夏天,总书记再访宁夏,走村入户时关切询问一个男孩:“你常洗澡吗?”仍挂念着西海固的缺水难题;出访时,多次指示要精算代表团饭店入住天数,能省则省,不要浪费,住地不要豪华,干净舒适即可……一言一行,体现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鲜明态度;点滴细节之间,彰显人民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引领历史航船前进的领袖人物和被百姓世代传颂的英模人物,给后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往往是那些细节的浪花。毛泽东在延安山坡上和老羊倌亲切交谈的镜头;周恩来“盘腿坐在纺车前,和百姓一起纺线线”的场面;朱德在井冈山和战士一起到几十里外的山下挑粮,留下“朱德的扁担”千古美谈;彭德怀“三摘画像”“三避镜头”,居功不傲、位高不显的高风亮节。
还有那些优秀的人民公仆,焦裕禄拄着棍子、顶着风沙、忍着肝痛,带领兰考人民把泡桐树栽在黄沙和盐碱地上;孔繁森在一个隆冬的早晨,冒着寒风来到一个乡敬老院,发现有个老人的鞋子破了,脚被冻得又红又肿,便心疼地把老人的双脚抱在自己的怀里,第二天,又托人给老人送去一双新棉鞋;郑培民交的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朋友曾令超,有次到郑培民家做客,郑培民倒好热茶,先放在一边,等到不烫了,才端到老曾手上说,“现在可以喝了”。这些自然流露的细节,让人感动,让人铭记。
著名作家李准在谈小说创作体会时曾有过精彩的论述:“搞小说创作,编故事容易,编细节难,因为细节,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发现,是编不出来的。没有许许多多真实的细节,你的作品就难以打动读者。”人民公仆那些爱民的举动,都是发自心底的亲民爱民的感情,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杜撰不出来的细节体现出来的。
细节见精神,细节见品德,细节见作风,细节让百姓感受到细微关怀体贴带来的温暖,感受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温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为民造福,正是要通过领导干部一个又一个身体力行的细节来体现。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人生的境界要博大,但功夫要细致。只有掌握轻与重、大与小的辩证关系,在关注大局的同时不忽视细节之要,在追求远大志向的同时不忘记微末之功,在为人民造福的大工程上,“一砖一石”打好基础,才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当中,融入平平常常的生活之中,落实到时时处处的细节之中,就一定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得到群众的拥护,带领群众齐心协力抓大事、创大业,向着美好的明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