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党支部书记孟凡余
盛夏时节,出合肥沿蚌合高速一路向北,在长丰县城西北角,一座园林般的乡村呈现在眼前。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禾苗如茵,阡陌苍翠。
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红桥村,也是红桥村党支部书记孟凡余扎根奋斗了十余年的“根据地”。从曾经贫困萧条、负债累累的贫困村,蝶变为村强民富的先进示范村,孟凡余心里那个关于红桥的乡村振兴梦,就这样悄悄照进了现实。
勇挑重担 种下村强民富梦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红桥村,老孟已然在村部的小厨房忙活起来,擂椒皮蛋、炒酸豆角、蛋炒饭,颠锅翻勺间,一桌饭菜齐活。
眼瞅着快七点了,8名村干部陆续进屋,围坐在小桌子旁,抄起碗筷,大家津津有味扒起饭来。一边吃着,老孟一边和大伙儿聊起了工作。“今年也过半了,菜籽油的销售大家还要加把劲。”“抓紧登记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娃,尽快把救助金发下去。”……
这是老孟开创的、独属于红桥村的“每日早餐会”。这里头的故事,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
2011年,出走红桥村打拼十几年的孟凡余事业小有所成,在广州经营着一家小型物流公司,算得上妥妥的人生赢家。
就在这一年,长丰县义井镇党委书记找到孟凡余,想让他回红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孟凡余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交通闭塞、资源贫乏,长期戴着重点贫困村的“帽子”,谁愿意去做这样一个村的当家人?
不知多少次,孟凡余徘徊在乡间,看到田地荒芜、杂草没膝,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荒凉破败的村居边零星能看到几个老人……孟凡余心里不是滋味。
“田荒了、地荒了,最怕的是村里人心荒了!”孟凡余在心底种下了一个梦——让红桥富起来、强起来!揣着这个梦,不惑之年的孟凡余不顾家人反对,接下红桥村党支部书记这个职务,同时也挑起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然而孟凡余很快发现,现实比他想象得更糟:村集体负债累累,村党组织涣散,村民矛盾纠纷不断……入职不久,时至年关,每天来村委会讨债的人群又多了起来,村干部们照例把大门锁起来上班。孟凡余锁紧了眉头:“欠钱不还,还怎么让群众信任我们?”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孟凡余一声不吭拿出十八万余元,先垫还上了村里的旧债。
“既然组织选择了我,我一定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现实没有吓退孟凡余,反倒让他下定了决心破困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怎能干好工作?孟凡余干脆用起笨办法,每天早起炒一锅蛋炒饭,邀请村“两委”干部共进早餐,边吃边聊,在心平气和中让大家慢慢把心结打开、心气理顺、心神凝聚。以真心换真情,孟凡余迅速团结了村“两委”班子,干劲、拼劲、韧劲回到了红桥村的干部身上。
担当实干 蹚出乡村振兴路
债务还清了,人心聚齐了,村内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老孟开始给心里的那个梦描起了形状。
如何带领红桥摆脱贫困?曾经的生意人老孟打起了“产业”算盘。
在孟凡余的带领下,2017年,村里成立村办企业红桥坊菜籽油加工厂;2018年,建设起光伏电站和扶贫产业园,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6.5万元。
“要治好红桥村的‘穷病’,就必须利用好土地这个最大的资源。”红桥村作为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的偏远村,村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大量撂荒,看着撂荒的土地,孟凡余十分心疼。
2018年底,借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契机,孟凡余带领村“两委”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投资1596万元,开始对全村的土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整治,并将建设出的5700亩高标准农田转化入股村经济合作社,进行规模化、机械化耕种,统一经营,土地成了集体的土地,村民成了股民,“三变改革”在红桥村落地生根。
红桥的土地没有辜负众人的付出和汗水。2019年,红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73.8万元,累计发放收益分红113.73万元,人均分红达533元(除去土地租金400元)。
红桥迎来大发展,老孟却不肯始终躺在功劳簿上。“红桥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老孟敢想,更敢干。
短短几年时间,在孟凡余的带领下,红桥村种地种出了村、种出了省,最终种出了国。目前全村在合肥、黑龙江、俄罗斯共种植农作物3万余亩,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18万元,收益超过200万元。
红桥村从一个薄弱村一跃成为经济强村,探索出了一条“红桥之路”,“党建引领、土地到村、规模经营、利益共享”的红桥模式,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经验。
以身作则 赢得百姓好口碑
“红桥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走进红桥,街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田野绿意盎然,村民们脸上带着笑,纷纷诉说着今天的好日子。
“村子走上了富裕路,也要让村民走上幸福路。”多年来,老孟时刻把群众的事扛在肩上,以身作则把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一件一件地解决好、办扎实,努力让大家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7年大旱,红桥村的沟渠长满杂草,影响了下游引水抗旱。孟凡余带着村“两委”成员赶到现场,没有犹豫,他带头跳到了臭烘烘的沟渠里除草。草被清理后,涵洞突然涌出的水流几乎将老孟冲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彼时还是村干部的孟凡平至今心有余悸。一同清理沟渠的村民感慨道:“看到孟书记这样以身作则,说实话很受触动。”
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在红桥,干部群众对孟凡余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这种敬佩化作了全心全意的支持和追随。
2019年,土地流转到村后,首批种植的5000亩大豆丰收了,村里的广场和封闭道路上堆满了晾晒的黄豆,老孟带着村“两委”干部日夜巡逻看护这些金灿灿的宝贝,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半夜,天气预报突然显示凌晨5点左右有大雨。黄豆淋了雨,村集体的损失可就大了!
老孟心急火燎,带着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们争分夺秒收黄豆,眼见着根本来不及收完——转头间,却见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开来自家的电瓶三轮车,有的扛着箩筐,有的拎着耙子……奋战一夜,大家伙儿终于赶在落雨前,将所有的黄豆归仓。看着劳累了一夜的干部和乡亲们,老孟红了眼眶。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红桥这片土地,却总让老孟忍不住洒下热泪。
那是个冬天的夜晚,刚刚忙罢的老孟照例来到留守老人荀泽兰家看看,只见家里黑灯瞎火,冰锅冷灶。听到动静,老人家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原来,电饭锅坏了,煮不了饭,老人只好早早上床躺着。老孟扭过头,眼泪瞬间落下,他招呼同行的村干部一起,给老人把饭做好,陪着老人吃了顿饭。“有你们陪我老婆子一起吃饭,真比过年还高兴!”在荀泽兰心里,孟书记好比亲人。
“我们要像一滴水,主动融入群众中去,不能做一滴油,游离于群众之外。”老孟时常这样对村“两委”干部讲。
12年辛苦操劳,54岁的孟凡余黑发中夹杂着根根白发,眼角额头也已爬满细纹。但他觉得当初的选择很值得。如今红桥地里有粮,百姓眼里有光,新的希望和梦想,正拔节于芬芳的泥土,飘溢于千亩万亩的土地,红桥村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