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续加强森林碳汇建设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又有重要进展。黑龙江省日前举行林业碳汇交易启动仪式,宣布该省建成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
有“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之称的黑龙江省,森林面积2012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7%,居全国第3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约为57亿吨,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力量。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说,作为中国北部重要森林资源大省,建成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将有力推动该省乃至全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这是中国第一家由林草部门牵头建立的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
气候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形成碳汇,被公认为目前最经济的碳吸收器。
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前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并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即个人或组织计算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并根据排放量向从事二氧化碳减排事业的机构提供相应资金,以抵消排放量。
随着《京都议定书》签订,森林碳汇逐渐走进人们视野。发达国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施造林,将产生的森林碳汇用以抵消其国内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清洁发展机制下,林业碳汇具有成本低、效益好、潜力大等优势。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成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经济价值的主要路径。
中国首批林业碳票2021年5月在福建三明签发。同年12月,中国首个林业碳汇国家标准《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颁布并实施。中国林业碳汇交易日渐活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改善林分质量,利用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还可以提高林地产出率,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之一。
截至2022年,中国森林面积超2.3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超24%。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35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立方米。
中国多地因地制宜不断加大森林碳汇建设力度。黑龙江省林草局局长侯绪珉介绍,黑龙江已出台“林业碳汇项目工作方案”和“项目交易管理办法”,建成“龙江绿碳”管理平台,全省林业碳汇资源实现动态管理。
山东探索并推广金融支持林业碳汇项目的场景及配套服务;贵州探索以林业碳汇为重要载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四川、福建等省探索建立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体系,提高森林蓄积量。
森林面积居中国第一的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碳储量和碳汇量,去年实现林草碳汇交易约2700万元。
此次黑龙江省林业碳汇交易启动仪式上,首批“龙江绿碳”交易协议签署,签约总额428.5万元。据悉,首批“龙江绿碳”将无偿捐赠给第九届亚冬会,助力实现碳中和。
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碳汇市场引导、监管和扶持力度,提高森林抚育质量,促进森林碳汇健康发展。
去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形成林业碳汇核算基准线和方法学。方案明确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通过完善现有方法学体系促进以林业碳汇标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汇变成‘商品’,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贡献。”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院长倪红伟说。
责任编辑:陆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