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新闻网-7411威尼斯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数字化助推教育更公平

来源:2024-08-02作者:

铜陵市第四中学学生在铜陵学院工程认知馆(vr综合实训室)参观体验。(资料图片)通讯员 过仕宁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近年来,我省加快发展智慧教育,完善全省统一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教育数字化正成为我省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ai赋能,让学习更有“个性”

构思、设计、修正、蝶变……今年暑假,安徽师范大学202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张明明参加了暑期小学期教学实训。从全国各地选聘来的93名中学一线教学名师担任特聘教授,带着全校2000多名师范生“磨课”。除了名师手把手教,学校还利用常态化录直播平台、教学平台和ai助学功能,对特聘教授的示范课堂实现全程录像,让师范生们在课后随时可以沉浸式回看,将名师授课的高分辨率、全字幕的网络课堂汇聚成一朵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云课堂”。

“ai赋能基础教育,实现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安徽师范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吴长义表示。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赭麓学堂”新升级的ai助学功能,为师范生们提供了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学习体验。“学生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缺。我们立足师范生个性化学习诉求,通过课堂数字化、数字化教学资源ai赋能,打造ai助教、ai助学、个人成长档案实时记录,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金牌教师的贴身辅导,有效提升自我,为将来的教育实习、入职考试及教学竞赛打下坚实基础。”吴长义介绍。

该校所有参训的学院将依据名师课堂实录,精心制作每学科至少30个聚焦核心知识点的精讲短视频,集纳名师教学精华打造纸质与数字化“金牌教案”和专家优质课程,以数字化形式记录与传播,满足学生灵活多样的学习需求,促进学校间平台、课程、专家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2021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从珊在实训课上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收获了“逻辑清晰、实验互动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的名师点评。她表示,这个成绩也是从去年暑期小学期课堂到今年不断打磨改进的结果。“不断回看自己的授课和名师的示范课,再借助ai助手分析,很容易就找到差距,获得提醒建议。”从珊说。

搭建平台,促“好课”最大化利用

受益的不仅是校内学生,在安师大暑期小学期课堂上,还有105名帮扶学校教师和来自阜阳师范大学的24名本科生,以及更多参与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教师。为满足学员们“把好课带回去”的需求和期待,该校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融合平台建设,促进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宿州市建立“智慧学校共同体”一年多来,基础教育领域收获了初步成效。这项改革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全市学校分门别类建立共同体,实行“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让共同体内的各学校共生发展。目前,宿州市全市共建立20个智慧学校共同体,涉及126所学校。“比如宿城一中智慧学校共同体,就是‘1 5’的模式,由宿城一中联合宿州二中、宿州三中、萧县中学、符离中学、祁县中学组建,由宿城一中牵头在教学科研、校园信息化管理等方向进行共同体建设。”宿州市教体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智慧学校共同体方式可以实现“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网络教研”“在线备课”,达到资源共享。

“比如实验课上,利用智慧课堂实物展台功能,可以记录实验过程并共享;全班答题时,可以通过拍照答题、批注答题等功能,实时快速地了解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将共性问题及时分享,共同体内学校的教学目标也更具体。”宿州市教体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智慧校园”,让管理更精准

信息化不仅让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管理也变得越来越“聪明”。

智慧校园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将校内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进,从而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特别是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信息化为学校管理赋能显得尤为重要。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有4个校区,并托管6所分校,共有师生近两万人。目前,学校的办公会、信息收集、请假考勤、预约场馆、物资申领、设备报修、行政审批、图书借阅、作业公示、阳光分班、家校沟通等都在线上完成,流程清晰,方便快捷。

合肥市第四中学是我省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较早的学校之一。该校师生人手一张的“一卡通”校园卡,集成了班级考勤、门禁进出、平安短信、亲情电话、食堂就餐、超市购物、医务就诊、书籍借阅等各项功能。家长可以直接在线上为其充值,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学生消费数据的采集分析,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第一手依据。

在我省各地,智慧安防系统成为保障校园安全的有力助手。校内楼宇安装智能监控,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覆盖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风雨操场、宿舍、食堂以及校园周边。如此的信息化改造,创造性变革了传统的校园安防体系,让在校师生更加安全。

记者 陈婉婉


责任编辑:王振华

    
7411威尼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杂志社7411威尼斯的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8楼联系电话:0551-62609367邮编:230001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