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能与你谈天说地解难题的chatgpt,还是当前流行的无人驾驶,ai时代正在迈向“高阶智能”。
大模型与无人驾驶虽然够智能,但毕竟还欠缺一个类人的“身体”。
如今,安徽首款人形机器人来了。
7月19日上午,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大会暨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合肥举行。安徽首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启江一号”精彩亮相。
人形机器人,是典型的未来产业。面向这个新“风口”,安徽正勇攀这座前沿科技的“高峰”,力争产出更多令人惊喜的新技术新成果。
人的身材机器相貌,执行任务还不赖
“启江一号”人形机器人,长啥样?
其实,说是人形机器人,但它只是身材形态接近人,有很浓厚的“机器范”,而不是科幻电影里和人类长得一样的机器人。
“他”,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全身拥有36个自由度。搭载激光雷达、红外相机、毫米波雷达、腰部imu、双目相机等传感器,续航时间超过1小时。
这台机器人整合了感知、决策和执行系统,确保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高效自主运作。大幅自然步态使得机器人行动更加灵活,实现接近人类的自然行走方式。采用自研高爆发准直驱的关节模组,增强了步态运行的环境适应性。全天候全天时感知系统使得机器人在暗光照、浓烟等退化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精准定位和建图的能力。
“他”能做什么?
在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公布的宣传片中,工作人员可以和“他”对话,提出指令,比如说“小江,在一盘果篮中挑选热量最低的水果、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水果送过来”。“启江一号”听到后,灵巧地抓取物品,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虽然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还有差距,但“启江一号”迈出了关键一步。
未来,这种人形机器人能够适应工业生产和养老服务场景,也就是可以当任劳任怨的“机器工人”和贴心高效的“机器保姆”。
聚焦新能源汽车制造、3c产品装配等重点产业领域,“启江一号”具有可自主操作工具的能力,能够解决工业生产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完成典型产业场景以机换人;聚焦护理与康复中的安全人机交互,“启江一号”可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患者提供喂饭、喂药、擦澡、康复等服务,从而缓解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并推动养老和康复产业智能化发展。
紧跟新“风口”,安徽优势还不少
人形机器人具有仿人外形、具备人类典型特征,能够模仿人类形态和行为,适应复杂环境、执行多任务作业,是机器人研究领域“顶端的明珠”。
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将赋予人形机器人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其有望成为继互联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下一个现象级产品。
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人工智能领域包括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支持;2023年,我国密集出台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2023年底,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战略部署,分别确立了到2025年和2027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突显了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引领产业升级和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决心。
在这条新赛道上,安徽如何发力?存在哪些优势?又在哪些地方需要突破?
目前,安徽在机器人领域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形成了以井松智能、赛摩雄鹰、航大智能、联鑫智能等系统集成企业为引领,埃夫特、欣奕华、藦卡机器人、泰禾光电等整机企业为支撑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形成了以科大讯飞教育机器人、三联护理机器人、赛为特种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覆盖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
另外,讯飞星火为国内首个基于国产自主可控算力底座的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已与人形机器人开展适配,初步实现基于任务层面的“大脑—小脑—肢体”全流程打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在机器人创新支撑方面,安徽拥有全国顶尖科研攻关团队。在机器人领域,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所、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埃夫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诸多创新平台。
特别是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已邀请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刘宏院士,建立全国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主题的院士工作站。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队”,在类脑智能、具身智能、符号知识计算等新型通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系统布局。
短期看技术有瓶颈,长期看大有可为
会议现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十四家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共建单位启动共建合作。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智能部组件研究院院长兰斌表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将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测评”全方位全链条技术布局,形成“提出需求—技术突破—技术迭代—场景落地”的内循环,建设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前沿科研机构,专注于核心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为我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场景落地还有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关键核心技术有待提升,整机成本限制应用推广,全产业链条亟需打通等,尤其是机器人的核心——“大脑”,还受限于算力、通信、算法等因素,智能交互和任务理解规划能力距离实际任务级商用标准仍有距离。
此外,人形机器人关节数量多、结构复杂,核心零部件的高度定制化以及未知的市场需求,极大增加了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限制了商业化进程。目前,国内外重点厂商中优必选walker x售价9.6万美元/台。
研究人员表示,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发展未来将分为近、中、远期三大应用场景。近景是以工业制造场景为突破点进行技术验证,中景是以走出工厂为牵引进一步进行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远景是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机器人帮手、保姆、管家。
虽然未来的路还很远,但毕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高智能的人形机器人终会走进千家万户,以“类人”的功能造福人类。
(记者 王弘毅)
责任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