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最大的追求。”4月15日,在得知火神山医院正式休舱闭院的消息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位72岁的老人带领科研团队和企业紧密合作,从春节开始便一直奋战在实验室里,整合前期科研成果,将智能移动医用远程交互服务系统技术应用于疫情防控一线的大型医院。
多年来,无论是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程、空天系统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还是医疗与健康工程等领域,杨院士带领其科研团队直面其中的管理实践需求,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科研一线,不仅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也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骨干人才。
“不去医院就得不到第一手资料”
“想找杨院士很容易,只要没出差,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办公室。”在合肥工业大学,有着“拼命三郎”之称的杨善林,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这个特殊的春节前后,正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为了尽快投入疫情防控一线,杨善林一边带着丁帅、李霄剑等一批年轻教授夜以继日奋战在科研一线,同时又组织焦建玲、蒋翠清等骨干教师迅速开展“疫情的外延影响与风险分析及政策建议”的研究,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等提出建议。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尽管家离实验室只有10分钟的路程,他也留在实验室和团队成员一起吃盒饭。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对需求的了解。”杨善林说,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摸清实际需求非常重要,但是以前团队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针对外科手术和医院智能化的管理,没有针对呼吸道和肺部方面的疾病。可疫情之下,医院是最危险的地方。“当时身边的同事、学生、家人都说不要去。但是不去,就得不到第一手资料,所以我肯定要去。”于是大年初四,杨善林带着团队来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向一线救援医生和相关技术人员采集关键信息。经过多轮面对面交流,系统的架构、研发和实施方案很快被确定下来。
三天后,杨善林带领团队与合肥德铭电子公司联合研发的基于云的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服务系统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疫情防控一线成功应用。经过紧张的日夜奋战,团队又联合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将移动远程会诊技术应用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疫情防控最前线。这套系统能够实现隔离病房患者、病区医生和异地指导医生的移动远程交互与医学影像、医学文本、电生理信号等多模态数据交互,同时又可对数据实施加密,从而保护患者隐私。医护人员交叉感染概率降下来了,救护效率提上去了。
“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抗疫这一仗打得漂亮,源自团队数十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多年来,杨善林团队紧跟国家在医疗、国防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在智能医疗装备和人工智能系统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分级诊疗、应急救援、海军舰艇卫勤和航空航天领域。
2019年5月10日,一台特殊的胆囊切除手术正在池州市石台县人民医院进行。通过5g网络和系统平台,256公里外的安医大二附院内,普外科、放射科、肿瘤科等多位专家如同身处手术现场,实时查看患者的腔镜视像和多模态病案资料,并对主刀医生的手术操作与紧急处置给出同步精确指导。
这是我国第一例基于5g网络的远程机械臂协作手术,它的成功实施打破了高端医疗装备与智慧医学系统被国外技术和产品长期垄断的局面。“这为推动5g技术发展应用提供了一次十分成功的探索。”团队成员丁帅教授介绍说。“有了这套系统,医护人员拎着手提箱就可以上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在基层医院进行的微创手术,也可以由高水平的专家进行远程实时指导。”
目前,该套装备系统已经在多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县市综合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个重要科室推广应用。同时,这套装备系统已经搭载在多艘中国海军大型舰艇上。它还将装配我国新一代移动救援方舱,并可搭载在大型医疗运输机上,从而实现了大型移动医院的战略投送。
“比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
1992年,网络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个新鲜词。为了承担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安庆分公司将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管理的重大课题,刚刚从德国学习进修回国的杨善林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贴海报招募项目组成员,创建了一支跨学科的研究队伍。
凭着“拼命三郎”的劲儿,杨善林带领团队开启了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工作。杨善林花了20多天的时间,在床板上一点点画出了一套光纤系统网络图。经过3年研发调试,国内首个企业管理局域网建成,这也标志着中国企业管理步入计算机网络管理时代。研发过程中,杨善林因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但他没有选择安心休养,而是召集所有团队成员,把病房当成第二研究室,围在病床边开展起了项目讨论。如今,这支团队已经成长为一支思想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科技创新能力强、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并在科研一线的千锤百炼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杨善林总说,比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十多年来,合工大管理学院院长胡笑旋见证着团队人数从少变多,“杨教授总是鼓励年轻人做科研,如果有合适的课题,就会让大家带头组成一个个子团队,这对鼓舞学术气氛很有效果。”2006年,还不到30岁的胡笑旋在杨善林的指导下,将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空天系统建设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十几年来,他带领子团队在成像卫星任务规划、无人机编队管理与智能决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突破,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为多个军民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即将迎来75岁生日的合肥工业大学,始终深怀工业报国的远大志向,涌现出一批批潜心教书育人、科研攻坚克难的一线教师与科研人员,杨善林院士就是其中的突出典型。”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余其俊说,“学校将以杨善林院士为身边榜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勇攀科研高峰,培养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