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下的小岗,热闹而和谐,笔直的友谊大道两旁,树叶初显斑驳的香樟挺立在白墙黛瓦的农家院落前,“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关友江在树下与前来自家“农家乐”消费的各地游客打招呼,一道道饱蘸岁月沧桑的皱纹绽放出满脸的笑容。
作为当年“红手印”的见证者,两位老人对土地充满深情。“当年穷极了,饿怕了,咱们才鼓起勇气按下手印,分田到户,没想到能给全中国带来那么大的变化。一眨眼已经过去四十年,变化可以说翻天覆地”。四十年来,小岗人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旗手,他们喜悦过,困惑过,彷徨过,寻觅过。然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小岗人始终扎根土地,坚持做“农”字文章,他们坚信通过改革创新,土地上也能实现自己的小康梦。
一张“红手印”,让土地焕发生机,解决百姓吃饭问题
“四十年前,小岗生产队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生产队,不是工作先进出名,是拖后腿有名气”严宏昌回忆那段历史很是无奈,“大家伙儿每天都在做能吃一顿饱饭的美梦”。
1978年前的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那时的小岗有20户人家,共115人,耕地1100亩,按理说人少地多,吃饭应该不是问题。可情况却不跟我们的想象一样。“那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生产积极性很低,社员普遍消极怠工。”据严宏昌介绍,自1957年开始,全村年年吃国家供应粮,很多时候一年要吃11个月。当时,每人每天只有6两多的口粮,一个壮劳力辛苦一个月赚不到3块钱。“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这句当年小岗人讨饭所唱的凤阳花鼓词,真实反映了那时的生活状况。
“算盘响,换队长!那时20户人家户户都当过队干部,到最后没人愿意干队长”就在这样的情况下,29岁的严宏昌当上生产队副队长。小岗究竟怎么办?一定要找出一条活路成了新任队干部亟待思考的问题。
1978年的一个寒冷冬夜,在村西头一间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严宏昌、严俊昌、严金昌、关友江、严立学、严立华等18个衣衫褴褛的村民,酝酿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赌咒发誓,采用瞒上不瞒下、瞒外不瞒内的方式,偷偷把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搞起了“大包干”。为了团结一心,他们冒死在一张10多厘米见方的纸片上写上契约,按下红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社员们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契约内容寥寥数十字,却撼人心魄。四十年前,这一纸红手印,成就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土地分到各家各户,一下子激发了小岗人的生产积极性。没有人再偷懒,老人小孩扛起锄头、挑着牛粪,争着比着往自家的田里跑,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干活。1979年秋收后,严宏昌家里稻谷、花生、红薯堆得到处都是。小岗村里没人羡慕他,因为家家都丰收了。小岗村当年的粮食产量达到了13.29万斤,相当于“文革”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
小岗人靠“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温饱梦。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从此,“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支《大包干》歌闻名全国。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小岗村时盛赞“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一本“流转证”,让资源重新组合,拓展多种致富途径
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首创“大包干”后,小岗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滞后,村民增收乏力,可以说是“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在小岗,人均可耕地面积达5亩,与全国户均7亩的耕作面积相比,数量已是相当充裕。“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光靠种地只解决了温饱,发不了财。”严金昌算了笔账,家中有35亩地,如果种上小麦、水稻或黑豆,一亩收成在700元—800元之间,遇到天灾、虫灾收成更低。据统计,前些年,小岗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产值仅为华西村的3%、南街村的6.4%,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感觉,小岗与别的村庄相比并无特别之处。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岗和其他村庄一样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打工潮的兴起带来了土地流转,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也让有能力种更多土地的村民手里有了更多的土地资源。
关友江之子关正景和严金昌之子严德双在流转了土地后成为第一批外出打工者,随着家乡的发展来村里的游客逐渐增多,但村里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游客来了只能匆匆忙忙看完就走,到县城去吃饭。他们看准了这个商机,开了自己的农家乐。“我们家35亩地,原先自己种,一年也就2万多块钱,现在流转出去一亩地流转费最少也是500块,还有的700多块,不比自己种收入少。”严金昌算了一笔账,“土地转了,家里的劳动力都解放了,还能干点别的,搁谁都愿意呢!”现在他替儿子严德双打理金昌食府,一年纯收入十几万不成问题,家里还买了私家车,“我的其他几个儿子也纷纷干起了‘第三产业’,有开超市的,有卖卤菜的,还有开澡堂子的,家家生意都很好”,说着老严脸上乐开了花。
在小岗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土地流转带动了三产服务业,像关正景、严德双一样开农家乐的就有十多家,很多村民卖起了特色农产品。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关正景的农家乐,与大家座谈;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严德双的农家乐,说“农家乐乐农家”。
土地流出方得了实惠,土地流入方也很划算。严俊昌之子严德友是流转土地最早一批受益者。他最早从村民手里流转了80亩土地种植葡萄,每亩产量在2000-3000斤,每斤6元,他的葡萄不需要拿到市场销售,坐在家门口就能卖得干干净净,一年下来除了成本也要赚几十万。“村里游客多,很多人要自己采摘,这样我还节省了采收的人力。”眼看自己的葡萄供不应求,严德友又流转120亩土地种起了葡萄新品种,现在葡萄已经进入盛果期。
随着土地流转,小岗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杨越岭的养羊合作社、殷玉荣的养猪合作社、周党之的蔬菜合作社纷纷成立,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短短几年时间村里先后成立了13家专业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还成立了小岗村农民专业联合社,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全程服务。
土地流转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村里又想着在促进流转后经营和解决流转后顾之忧上给村民吃定心丸。2016年,小岗村完成了21320亩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全部颁发了所有权证,落实了土地集体所有权。2017年,小岗村完成了1.3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稳定了土地承包权,2015年7月8日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在此基础上,小岗村挂牌成立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小岗村服务站,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推广“兴农贷”“劝耕贷”,通过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现代农业大发展。目前,小岗村共流转土地8885.6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1.2%;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发放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600多万元、发放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和政银担贷款160多万元。
一批“金凤凰”,让科技扎根农村,打造小岗全新业态
“小岗村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在小岗村二次腾飞的关键时刻更要‘借脑引智’借势而起。”小岗村当家人、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非常看好小岗未来的发展,“小岗村除了品牌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土地,我们还要在土地上想办法,在农产品销路上想办法,在农产品附加值上想办法。”
小岗村和周边的农村地区有着众多的特色农产品,但一直为销路发愁。2012年,小岗成立了“村企一体”的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2017年,小岗创发公司与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中国(小岗)互联网农合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商,与吉林等12个省32家农合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解决农产品的定向定制定单问题。北京恩源派出科技团队与小岗村共同运营平台。这个平台通过提供一对一联络工具、天南地北家乡人圈子社区等功能,帮助小岗村农合组织建立与天南地北家乡人、全国商超、饭店、企事业单位食堂的定向服务通道,找到了最稳定的客户。同时,根据平台反馈的客户需求提供农产品一对一定制,提升产品的品质,增加农产品收益;通过招商提前把大型商超、饭店、企事业单位食堂的需求定单拿到手里,根据订单指导农民农业生产。
通过与北京恩源发展农村电商,与北京云起投资公司合作田园综合体,与江苏太象电力公司合作经营组建光伏组件公司,2017年,小岗创发公司实现盈利300多万元。2018年2月9日,村里拿出150.08万元进行集体资产收益分红,全村每个股民分红350元。
看到互联网电商的神奇,村民也纷纷加入。目前,小岗农户开通网店数量已达200多家,部分农户网店通过运营实现了5000多元的增收。
小岗人解决农产品销路不仅仅是做电商,还引入了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村北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里,小岗盼盼食品产业园厂房即将竣工,这个总投资10.6亿元的项目,包括现代化生产车间、产品检测检验和研发中心及相关现代化配套服务设施,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主要生产烘焙、膨化、曲奇、威化、薯类、起酥类等健康休闲食品,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精深加工马铃薯、玉米、小麦、大米、大豆、花生、鸡蛋等各类农副产品20万吨,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除了盼盼食品,拥有独特创业思维的80后企业家潘苗苗,也把自己总投资2.35亿元的“全谷物食品项目”落户在了小岗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她在多年全谷物杂粮食品研究的基础上,将欧洲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引入了小岗,与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在育种、基地种植管理、财务管理、品控、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在现代农业种植方面,村里与黑龙江农垦合作,利用其种植技术生产优质高附加值大米;与安徽农垦合作进行优质稻米、烘干、存储一条龙作业。村里还与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优良品种研发;小岗村“金小岗”科技园3000平方组培中心每天源源不断组培生产蓝莓、树莓、大樱桃等果木幼苗……一个新兴多业态的小岗村农业产业正在形成。
责任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