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新闻网-7411威尼斯

在历史长河中认知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来源:2024-10-31作者: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命运,体现着中华民族存续与发展的时空过程;共同体,则体现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在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以中华文明为动力,以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为根脉和魂脉。

1.中华民族的团结内聚是历史必然

中华大地上的各类人群浸润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中华大地”是中国各民族祖祖辈辈的故土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资源、能源补给库,是中华民族认同根脉生长的肌体;“各类人群”是中华大地的主人,也是中华民族的构成主体,经历分合融汇、生生不息,逐步形成血脉相融的大家庭;“中华文明”是各类人群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积累、选择的文化结晶,文化滋养文明,文明形塑文化,文化和文明决定其主体走向何方。“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各民族团结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途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多样需求凝结成各民族之间共同的、坚韧的利益纽带、情感纽带、精神纽带,虽经历纷争、曲折,但相依共存的主流不变、趋势不改;“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是各民族与国家相互形塑与选择的历史进程,是创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觉、自立、自主、自强取得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进程,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成为这一进程中最为明确的追求;“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各民族的心之所属、命之所系、运之所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与忠诚。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内部结构与构成格局,以中华文明为内在规约和持续动力,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也是一代代人积极建设的结果。

2.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持续动力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中华文化,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滋养、铸就中华民族。理解中华民族一定要从理解中华文明开始,或者说,中华文明是理解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一把金钥匙。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为了回答中华文明何时、如何、为何形成等关键问题,在从“十五”时期开始的20多年里,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者们持续开展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对中华大地上的文明演进进程、格局轮廓给出了概括,那就是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自此,中华民族进入大一统国家的文明阶段。将国家的出现纳入文明形成标准是中国对人类文明标准创设的贡献,这一贡献改变了西方学术界将文字、冶金术和城市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的局限性。

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气候、地质、水文等要素影响到人类的早期活动与生产生活。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不同区域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依托不同的空间环境、生态资源、人文知识等,创造出多样态文化,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为其长期生长的起点,并逐步发展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呈现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萌发于中华文明,这样的精神力量激励中华民族代代自强不息,世世厚德载物。

中华文明历史长、规模大且未曾中断,辅之以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字历史记录和经久不断地礼乐教化、道统传承(文化精神),规约、指引着中华民族选择团结凝聚、锐意进取,中华民族又通过不断创造物质财富、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制度建设、接续文化发展来推动文明进步,从而实现文明主体与文明进步之间的循环能动、向前发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断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格局、共同体的不竭动力、共同体的发展取向。

3.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不同于在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解现代国家建设的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理解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模式,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就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即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实体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由诸多共同性所共同决定的客观实在。

疆域是国家的地理基础,也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关于祖国的历史记忆是不同时代的人们选择社会后续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了共同的国家认同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看法是由自身文化塑造的,文化是特定群体共同的思想、习俗、传统、规范和社会行为,是一个群体共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期望,并代代相传。民族精神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所在。中华民族精神作为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与追求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过曲折、不断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

正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让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都有一个共同名字、都有一个共同梦想。诸多的“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纽带和命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需要其他任何人对我们指手画脚、充当“教师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对外独立、对内解放中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政治力量应时代需求而生并迅速壮大,逐步成为有力组织、动员全域、全社会力量的凝聚核心。人民成为最广泛、最受珍爱的身份认同,萌生出人民当家作主的巨大力量与能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进一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增强了各领域的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以及多维度、多领域的共同性不断增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得以推进。

中华民族是极具自主性的人们共同体,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用不断发展着的中华文明规约与引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在历史长河中认知与把握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进程及其内在关联,才会更好地懂得“我们永远在一起”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也才会进一步激发各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严 庆,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振华

    
1066vip威尼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杂志社1066vip威尼斯的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8楼联系电话:0551-62609367邮编:230001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