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发布。继李强总理“高手在民间”的发言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再出“大招”,列出12个方面调研重点,逐项推进,直击难点,释放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强烈信号。
重视调查研究,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曾在江西寻乌开展过20多天的社会调查,写下《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两篇论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调查研究的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问题导向。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少数领导干部却热衷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听不到真话、看不到真相,遇到的群众多数是事先安排的“演员”,看到的场景多数是事前的“布景”——这种“虚调研”“被调研”为人民群众所诟病。
更有甚者,以往,个别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均要求办公室的同志事先发文件、下通知、打电话,下属为了让上级领导“满意”,要求基层必须事先“踩点”和特殊安排,甚至对领导的行车路线、参观地点和走访对象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和必要包装,连走访对象见了领导说什么、怎么说、穿什么、戴什么,家中院内的桌上应该摆什么、怎么摆等都要事先准备好。如此调研,即使能见到群众,与群众交流,群众敢说真话吗?敢吐真言吗?如此调研,领导干部看到的都是“鲜花”,听到的都是“掌声”,很少能听见群众的牢骚和埋怨,更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如此调研,既达不到调研应有效果,也给基层带来许多烦恼;既败坏了干部队伍的形象,也让群众路线走了形、变了味。
“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央八项规定就有“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等规定。《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也有明文规定,“外出要轻车简从,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其实,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的暗查暗访做法,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称赞。
坐在办公室理不清,想破脑袋想不透,非调查不可知、非研究不可解。但“被调研”“虚调研”,还不如不调研。消除“虚调研”“被调研”现象,关键要从思想上、作风上进行革故鼎新,仅停留在倡导、示范、带头,往往收效甚微;只看问题,不出对策,调研效果同样大打折扣。
基于此,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要多一些“突然袭击”,少一点“刻意而为”;多一些“自选动作”,少一点“僵硬教条”,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练就从群众的“后院”和“角落”里发现问题的本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要以上率下、身先士卒,把“动真的、碰硬的、干实的”层层传导,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才能赢得民心,赢得一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要借着这一股风,把问题找出来,做成清晰的台账,实行目标制定、打表推动、调度督导、评估销号等全链条管理,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确保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之,大兴调研之风,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真正在选题上用心、找问题上用力、破题上用功,才能“调”出成果、“研”出实效,推动基层问题精准高效解决。
责任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