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亳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1至11月份,在省统计局月度通报的1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亳州市有15项增速居全省前八位,12项居前五位,7项居前三位,5项居前两位,1项居第一位。前三季度,在省对市考核的20项经济指标中,亳州市有13项得分居全省前八位,9项居前三位,8项居前两位,4项居第一位,稳增长贡献得分6.34分、居全省第一位。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亿元、增长10.3%,是全省唯一增速两位数的市,已连续三个季度稳定在10%以上、连续四个季度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推动创新发展 增强内生动力
亳州市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阔步迈进。
做强做大主导产业。紧盯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目标,高质量编制完成《“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发展规划》。依托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推进179个药业重大项目建设,1至11月份基地产值增长11%,在2017年度全省25个战新基地考核中被评为a档。新获批gmp生产企业12家、总数达174家,落户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57家。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20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34.1万亩。扎实开展药品药材市场专项整治,建立药业产业发展、追溯、监管、诚信、协同五大工作机制。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123”企业培育工程,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1至11月份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居全省第一位,工业投资增长29.7%、居全省第五位,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4.4%、居全省第二位。实施食品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市县区食品产业园入驻企业109家。古井集团荣获中国轻工业食品行业50强、安徽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称号,“古井贡”品牌价值突破1000亿元。江淮安驰年产1万辆m5生产线建成投产,全年生产汽车3.4万辆。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文化旅游年活动持续火爆,1至10月份全市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国内旅游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北关历史街区精品旅游线路改造完成,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00座,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二期工程完工、三期工程顺利实施,亳州古城、林拥城、城市展览馆正在积极创建5a级、4a级旅游景区,新增3a级旅游景区6家。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活力休闲城市”称号,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基金50亿元,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增加到8家,限上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920家,实现线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77亿元、增长1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省级电商先进县2个、电商特色小镇12个、电商示范村40个。
持续推进创业创新。深入开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亳州老乡返乡创业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39个,带动投资48.1亿元,带动就业7.1万人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与建市以来历年认定总数基本持平,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和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家,新增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5家,有效发明专利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发明专利量等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前三位。
推动协调发展 加快城乡建设
按照百万人口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亳州市统筹城市、农村两大区域,加快推动城乡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抓好城乡规划。推进全域空间统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修编通过专家评审,划定城市绿线范围,城市规划区面积扩大到218平方公里,优化调整建设用地功能100平方公里。突出抓好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加快编制立体快速路网整体规划,“一纵一横一联一环”快速交通通道完成设计和勘察。
推进城市建设。133个市中心城区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8.2亿元,亳州北公交客运枢纽站建成使用,绕城快速通道西、南、北三线实现贯通,建安路涡河隧道建成通车,汤王大道涡河隧道和6条下穿铁路立交桥道路工程进展顺利,西关排涝站和3个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成投用,8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扎实推进,三清大道涡河大桥已经开工。以视频数据监控平台为依托,建立“互联网 城管”模式,数字城管共受理案件65.8万件,结案率98.9%。
推动乡村振兴。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麦单产509.5公斤、居全省第一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956家,家庭农场发展到7884家;新增农业“三品一标”认证企业32家、产品65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440.9万亩。出台市级农机作业托管服务方案,协议托管面积738.5万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1323个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290个村“三变”改革任务,国有林场改革和供销社综合改革顺利完成。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度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省考核验收,2018年度建设任务已完成88.3%,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2138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52座。
稳步改善农村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回收有害垃圾3559吨,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75个,完成农村改厕任务10万户。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储备库建库4万亩,已组卷上报1.95万亩。
推动绿色发展 优化生态环境
亳州市紧紧围绕“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目标,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同呼吸、共奋斗、齐行动”要求,健全了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11 1”工作组、市县乡村分级负责、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建立了清单制、挂牌督办、网格化精准治理等工作机制。强力整改环保突出问题,按照“找交销查考”的工作要求,把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转办的群众信访件、省环保督察交办突出环境问题、省大气污染防治督查组驻点督查反馈问题、市督察发现问题分成abcd四类问题,全部纳入“回头看”现场核验清单。截至2018年12月20日,第一批5020个a类问题市级核验组已核验点位4874个,达标率96.6%;5638个b、c、d类问题已核验点位5316个,达标率92.5%。第二批13828个问题市级核验组已核验点位2999个,达标率97.4%。持续增强环保力量,抽调精兵强将成立15个现场检查组,谯城区、市经开区分别抽调50人、80人集中办公,新招录100名工作人员充实到环保部门。持续强化科技支撑,邀请国家生态环境部环科院、pm2.5防治小组等专家参与亳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课题研究,建立会商机制,实施靶向治疗。加大装备投入,购置空气自动监测仪、移动式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pm2.5颗粒物走航检测仪、手持式pm2.5检测仪等一批现代化设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强力整治大气污染问题,扎实开展燃煤污染、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砖瓦窑厂、涉车涉油污染、非道路移动机械、建筑工地等“1 n”专项整治,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目标,截至去年12月20日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5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5.9%,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率62.4%、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市人大、市政协组织专班开展常态化执法监督和民主监督,各民主党派组织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常态化参政监督。
开展河长制工作专项整治。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1981件河长制专项整治交办问题已整改1853件,721个河道管理范围内乱搭乱建问题已整改686个,272家无证经营码头被依法取缔。拆除禁养区网箱35368个、围网11864亩,关闭或搬迁沿河禁养区范围内畜禽养殖场308家。整治入河排污口311个,完成黑臭水体治理28处。引江济淮工程亳州段全面开工,城南调蓄水库正在开挖,凤尾沟三期、龙凤新河、团结沟治理主体工程完工。水生态修复有序实施,9个水功能区全部达标,4个国控断面水质均提前达到省考核要求。位于市区涡河北岸的陵西湖,因长年累月的乱搭乱建、废污排放、围湖养殖,已是一片臭水沟。两年前,当地政府联手中铁置业进行治理,重新打造生态陵西湖公园,如今已经竣工验收,完全被一派水陆面积达94公顷的现代江南风光所取代。
推进林长制改革。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负责制,设立各级林长3622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6%。完成人工造林15.4万亩,建设森林生态廊道360公里。新建完善农田林网81万亩,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27个。
推动开放发展 夯实发展基础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等,亳州市加强对接交流合作,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推进招商引资。1至10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1个、总投资798.8亿元,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94个、在建386个,实际到位省外投资资金583.8亿元。成功举办2018年药博会,共签约招商项目59个、总投资518.2亿元。
推进对外开放。推进亳州现代中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外经主体3家,实现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增长20%,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45家。亳州海关获批筹建。
推进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全覆盖、土地全报批、征迁全完成、基础设施全建设、项目全填满”的目标,选派一批处级干部挂职负责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存在问题。1至11月份,383个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56.1亿元,投资完成率135.3%、居全省第二位;207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210个,开工率101.4%、居全省第三位;竣工项目104个,竣工率118.2%、居全省第三位。总投资59.5亿元、总长125公里的13个国省干线公路ppp项目顺利实施,商合杭高铁亳州段正在进行路基附属、桥面工程建设,公路客运高铁枢纽站汽车站房主体封顶,亳州机场立项通过审核、亳蚌城际铁路先期施工段已完成。
深化各项改革。坚持以改革推动开放,聚焦97项年度改革任务,深入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等8项重点改革,持续提升网上办事大厅功能,7367项服务事项中7075项实现“最多上一次”“一次上网,事就办成”,其中2655项实现“一日办结”,受理群众申报事项660.2万余件、办结645.1万余件。全流程电子招投标比率达92.7%,药都网上商城完成交易1.1亿元。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减到3个工作日,全市新增市场主体67887户,增量位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市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中心正式设立,国家税务总局亳州市税务局、市中医药管理局顺利挂牌。建安、城建、交控、文旅4家市属国有集团转型成效明显。
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四送一服—政企直通车”微信平台累计收集企业反映问题9714件、办结9494件。出台降低企业成本“20条”,累计减轻企业各类负担30亿元。企业、群众办事申请材料精简62.2%。创新开展一般工业项目审批改革和承诺制改革,项目开工时限由过去205天压缩到108天,其中行政审批时限压缩到27天全部办完,亳州经开区被列为全省三个项目承诺制改革先行试点开发区之一。
推进园区转型升级。6个省级开发区经营收入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财政收入增长28%。蒙城经济开发区、谯城经济开发区跻身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前30强,获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亳州经济开发区升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报省待批,成为全省三个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开发区之一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在全省共建园区发展目标考核中位列受援方第一。
推动共享发展 改善群众生活
亳州市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方向,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具质感。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六个精准”“六看六确保”等要求,亳州市连续两年位列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好”的等次,蒙城县、谯城区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区,涡阳县、利辛县列入2018年度拟脱贫摘帽县。持续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和“七个不落、一个不少”大排查活动,对82项重点工作逐项制定落实举措,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围绕三个“一个都不能”目标要求,新识别贫困户1680户、4194人,清退1001户、3251人。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6亿元,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扶贫18.8亿元。村级光伏电站累计发电5亿度,“金银林”工程已落实9.3万户、21.9万亩,建成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295个,帮扶贫困人口就业16838人,改造贫困户危房10990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2.8亿元,185.1万人次贫困人口享受“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保政策。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远低于管控目标。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举措,药都农商行ipo成功报会,现代中医药及健康产业亳州专板第三批次集中挂牌企业88家、累计达233家,专精特新板成功挂牌14家,通过“金融易贷”平台累计发放贷款519.5亿元。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落实房地产信贷政策,有效防止了信贷资金过度向房地产领域集中。
扎实保障民生福祉。33项民生工程基本完成年度任务,累计落实资金176.7亿元。基本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3.4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6.2万平方米。投资23.1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6所、公办幼儿园36所,亳州学院新增本科专业6个。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6%、28%,新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30个,入住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的失能五保老人748位。创新建设农民工实名制登记及工资支付监管平台。扎实推进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五位一体”文化活动中心、华佗国医馆、市体育馆投入使用,市博物馆成为全省首家夜间开放的博物馆。
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全年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实现“三下降”。扎实开展信访维稳专项整治,认真落实“三到位一处理”工作要求,推进“深督导、重化解、促落实”专项行动,589件市挂牌信访积案、83件省交办信访积案全部化解,新时期的“枫桥经验”获得省政府肯定推广。扎实推进“平安亳州”建设,强力推进扫黑除恶,着力打击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14类重点对象,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