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农历秋分,中国迎来首个农民丰收节,安徽滁州被确定为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滁州的入选,与其在中国改革历史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1978年12月,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率先“大包干”,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之一。40年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激励着滁州上下不断奋斗,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以“大包干精神”为引领,各项改革在滁州落地生花,为这片热土持续注入强大动力。四十年风雨兼程,滁州发展不断提速,千年古城完成华丽“蝶变”,经济总量近年来稳居安徽第一方阵。
如今,逐浪时代大潮,滁州又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无缝对接“大江北”。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的设立,让紧邻新区的滁州敏锐意识到其深远战略意义,等高对接、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在对外开放中,安徽这座“东向发展桥头堡”的未来更加令人期待。
“大包干”:敢为人先,开启农村改革大幕
1978年12月,一个寒冷的冬夜,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贴着身家性命搞起 “大包干”,自下而上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
多年后,那张“生死状”藏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标注历史的小村庄,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极大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成果。
领改革风气之先,滁州这座紧邻江苏南京的皖东重镇,成为全国多项重要改革的“试验田”。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滁州人民无比激动、深受鼓舞。滁州牢记总书记的关怀,奋力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抓小岗促全市,探索出众多特色鲜明的“滁州经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权贷”、国有林场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突破,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定远模式”、农村垃圾治理“来安模式”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总结交流会、农村环卫治理体制改革大会、全国家庭农场创新发展大会、基层政务公开现场会等一批全国全省现场会在滁州召开,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改革品牌熠熠生辉。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城市现代化不断加速,但与此同时,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等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急迫。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盘活农村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理顺农村现有产权关系是关键。2014年3月,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滁州在安徽率先全面铺开土地确权工作,而此前,小岗村则一直在进行改革尝试。
实测面积、确定边界,农民的承包土地信息被白纸黑字定下来,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巩固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在小岗村启动。2016年,滁州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
与此同时,2015年5月,滁州市天长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两年间,天长全市170个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对集体资产实现“既监督、又当家、还分红”,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三变”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随后,2016年8月,定远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县之一。两年时间里,定远县探索出以项目为支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已取得一定成效。该县试点村民组已有9户54人签订土地退出协议,协议退地436.6亩。
不断推进的农村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滁州在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等领域也均取得众多亮点,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作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之一,天长市自2012年启动改革,经过多年创新实践,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上联三甲,下联乡村,组建医共体,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为特色的全国医改“天长样本”。
改革体现在滁州发展的方方面面。多年来,通过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滁州快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成为一张靓丽名片。如今,滁州正在努力将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2017年起,滁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倒逼审批单位动脑筋、想办法、提效率。今年8月20日起,企业和群众到滁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办事,不再需要提交材料复印件,转由窗口工作人员复印。
“虽然多的时候一天要复印1000多份各类证件,但一个小小的改变,却能减少办事群众的麻烦,缩短办事时长,综合来看,效率反而是提升了。”近日,滁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税务局窗口工作人员朱玉珍在接受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采访时说。
“大扬子”:不断创新,书写工业崭新篇章
同样是在1978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最耀眼的企业“扬子”,也在滁州诞生了。这个曾引领滁州工业辉煌的企业,成为一代滁州人的骄傲和记忆。历经岁月,那段激情燃烧的时光,沉淀为这座城市的深刻印记——“大扬子”,而其所蕴含的“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也助推着滁州不断书写工业腾飞的崭新篇章。
1978年,在当时的滁县地区,时年45岁的传奇人物宣中光,创办了扬子电扇总厂。1980年,该厂联合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组成“中国扬子电器公司”。1988年,扬子电器联合企业数量达33家,产值达4.5亿元,超过滁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
1980年代中期,在当地一家小钢铁厂的基础上,扬子电器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开始生产电冰箱。到1992年左右,扬子冰箱在全国已排名行业第二。“扬子江畔扬子花,扬子冰箱人人夸”,辉煌时期的“扬子”,在这样的广告语中,走进了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和心中。在扬子等工业企业的支撑下,滁州的工业生产总值,在安徽省内一度仅次于省会合肥。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扬子电冰箱厂和滁州电视机厂分别被博世西门子和康佳电子收购,滁州家电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扬子”的辉煌已远去,经历低谷后,2005年,滁州正式确立“东向发展、工业立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重新吹起工业起飞的号角。
近年来,滁州家电产业进入产能加速扩张与品牌加速提升齐头并进的阶段,2017年,滁州市冰箱、彩电、空调产量分别比2013年增长1.5倍、1.9倍、1.4倍。目前,滁州已建成全国唯一的集“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于一身的国字号家电产业基地,同时也是安徽省家电产品出口基地、优质家电生产示范区。
以扬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为基础,滁州引进了著名企业长丰集团成立安徽猎豹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为安徽省第三家整车生产企业,产值迅速由几亿元扩张到近百亿。
经过多年发展,滁州在工业上已经形成了汽车和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和信息产业、硅基材料、新型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如果说智能家电和信息产业还有基础,那么绿色食品可以说是从零起步。
走进滁州经开区的安徽盼盼食品公司,一股面包香味扑面而来。2009年9月18日,被滁州的诚意打动,总部位于福建晋江的盼盼集团,与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签约仪式。当年年底,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在滁州举行开工仪式,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滁州逐渐成为盼盼集团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盼盼在滁州的成功,形成了以商招商的效应,从晋江起,全国各地食品企业出现了一股向滁州产业转移的热潮,雀巢银鹭、六个核桃、蜡笔小新、雅客、东鹏特饮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落户滁州,投资规模超过80亿元。
近年来,通过招大引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滁州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截至目前,滁州经开区已引进食品及关联企业60多家,总投资超过210亿元,2017年7月被授予“中国食品产业基地”称号,成为全国食品企业必争之地。
2010年、2013年、2017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先后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2017年,滁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2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30家。在工业的强力带动下,2017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160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4位。2018年上半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大滁城”:40年巨变,千年古城华丽“蝶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滁州地处苏皖交会处,接壤南京西北,自古就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北宋欧阳修曾在此任太守,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改革开放之初,滁州主城区面积仅4.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万。40年时代变迁,这座千年古城已实现华丽“蝶变”。
在滁州“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中,说起滁州就是老城区,大街小巷还是青石路面,狭窄的主干道边种植着法国梧桐。而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城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2年,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滁州主城区已发展到14平方公里、12.4万人。这一年,滁州迎来城市发展新阶段,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和滁州市(县级),设立省辖滁州市。
撤地建市后,滁州主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新城开拓,城市向南推进,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向东扩展建立工业园。到2007年,滁州城区面积45.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40万人。
滁州东临南京,西接合肥,距两省省会如此之近,从全国范围来看,区位优势都非常明显。2008年,眼看两位“大哥”在城市建设上相继开跑,滁州正式提出建设“大滁城”的发展战略。
对内,滁州以主城区为中心,全椒、来安两个县城和南谯新区、汊河新城为副中心,琅琊山风景区为依托,实施组团式发展。对外,加速推进与南京同城化、合肥一体化发展进程,着力优化布局、拉开框架、完善功能。
10年间,滁州主城区东扩西进北上,先后开辟了城南新区、高铁站区、科教园区、南谯乌衣新区、琅琊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高教科创城等,整合拓展滁州经开区,调整优化琅琊经济开发区,城市框架扩展到12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万,大滁城组团城市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0万,新建主干道路大部分达到六车道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规模扩大了,城市承载力如何提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滁州坚持民生先行、环保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先行“四个优先”理念,以“一山一河一城一湖”(琅琊山、清流河、滁州古城、明湖)的“四个一”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能级提升,修建了洪武路、西涧路、苏滁大道等30余条主干道,完成了清流路高架、琅狮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南湖、内城河等综合整治,完成小街小巷改造150余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朝初年,滁州古城水系完整,南湖、北湖、清流河环绕,内城河穿城而过,诗人韦应物在此留下诸多佳句,其中就包括这首《滁州西涧》。
如今,虽然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滁州“300米一绿、500米一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让今人也是流连忘返。
近五年来,滁州着力加强城市管理,网格化全面推开,“三小车”整治和烟花爆竹限放取得实效,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获批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春节前夕,中央文明办正式确定滁州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标志着滁州取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大突破。
“大江北”:抢抓机遇,当好对外开放先行者
“大江北”,是滁州面对未来发展提出的全新战略布局,其源于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的设立。在战略定位中,滁州提出“打造为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这种“甘当配角”的定位,凸显当地主政者的清醒认知、务实理念和清晰思路。
在滁州的历史发展中,有很多历史机遇,比如2002年加入南京都市圈,2005年安徽提出“东向发展”,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3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如何抢抓机遇实现快速发展,一直是滁州上下思考的问题。
站在全新的历史坐标中,滁州的未来该如何发展?那个战略机遇又在哪里?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5年6月,南京江北新区正式获批,是国家唯一明确要求同时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支撑带的国家级新区。
滁州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积极谋划与其深度融合发展。滁州的南谯区、全椒县、来安县、天长市,呈扇形与南京江北新区接壤,毗邻地区面积达到4379平方公里,来安县汊河镇距离江北新区仅13.5公里,滁州市区中心距离江北新区中心4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滁州一直紧扣“建设合肥、南京之间区域性新型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滁宁对接也由来已久。面对这个身边的国家新区,2017年年初,滁州提出了“大江北”战略,把滁州打造为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努力当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
在“大江北”战略提出之前,滁州一系列谋篇布局先期展开。2016年11月,以苏滁现代产业园、来安汊河水岸科技新城、滁州高教科创城、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一园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获批,将成为与南京江北新区等高对接、无缝对接、协同对接的战略性板块和重要经济增长极。
2017年5月,滁州举行“大江北时代的滁州机遇与策略”战略研讨会,来自苏皖两省知名专家、学者就两地区域经济合作、同城化发展、对接江北新区等深入探讨、献计献策。2017年12月,滁州提出以“五个一号工程”为重点推进五大发展,其中,以总投资160多亿元的滁宁城际铁路,作为开放发展“一号工程”,将加快与南京的同城化,构建大江北协同发展区。
今年5月14日,安徽省发改委批复了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一期工程可研报告,工程有望年底开建。项目建成后,从南京江北地区到滁州只需要短短10分钟。
建立健全常态化合作机制,规划对接、项目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对接……一年多来,“大江北”战略不断从蓝图中走出,成为推动滁州乃至区域发展的源动力。
南工大、河海大学、中国矿大、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4所高校,已签约入驻规划建设中的滁州高教科创城;汊河经开区建设轨道交通装配产业园,已从南京承接引进相关零配件企业118家,吸引上万名南京人至此投资兴业;全力打造的立体式“大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集铁路机场、互通立交、公共交通、水上运输、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天长市与南京交界处的金牛湖是南京市承办世界青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地,已开通轻轨。2017年,天长市启动金牛湖新区建设,高标准编制了规划,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基础设施建设热火朝天。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滁州击楫中流40载,书写着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也书写着辉煌的时代巨变。展望未来,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但滁州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必将继续书写着这片土地上的壮美篇章。
责任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