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珍藏着全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建立了皖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旌德县深入贯彻落实“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精神,着力在打造教学阵地、建强师资队伍、丰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下功夫,以“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实现党员教育多元转化、多面出彩。
打造星罗密布的“红色地标”,确保党员教育“有地可去”。让本土红色资源用起来聚起来,成为广大党员群众满意的红色共享阵地。让红色资源连点成线。甄选可修复、可利用的红色资源点,对谭梓生纪念馆、梅大梁故居、仕川农民暴动旧址等重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累计打造5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建成12个“沉浸式”红色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将区域内分散的红色资源“点”串联成“线”,规划出“红色血脉映初心”等特色红色研学线路,系统化形成本土红色教育阵地“一张网”。让现场教学可触可感。为满足红色实景观影、场景模拟研讨、图文视频解说等多种教学需求,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学习方式,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集视、听、触、知、味五感于一体,在主题呈现、内涵灵魂、共情感召上守正创新、务求实效,让党员在身临其境中感悟红色精神、淬炼升华党性、汲取奋进力量。目前,累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近300场,吸引本地及周边党员群众线下打卡红色教育基地万余人次。让线上教学多样立体。借助“旌旗飘扬”公众号,播发系列原创微党课《跟着小旌来打卡》,以掌上云游的方式浏览旌德多处“红色打卡地”,播出5集,点击率累计达3万人次。使用现代技术制作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形式普及知识,建立全县40余处革命纪念设施场址解说链接,建成“旌德县红色记忆展示厅”,推动红色资源活化为可视、可听、可读、可学的课程教材,通过“线上扫码”点亮红色地标,让党员群众看得有趣味、学得有滋味。
建强能说会道的“红色队伍”,确保党员教育“有人可讲”。聚焦多领域,组建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红色宣讲队伍,深入基层一线,讲好“红色故事”。打好“示范牌”。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按照“政治正确、理论过硬、素质优良”的原则,遴选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两代表一委员”、党政领导干部、优秀选派第一书记、先进榜样人物、企业杰出人才组建“百人宣讲队”,担当“红色讲解员”。打好“基层牌”。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类别党员群众需求,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机关、企业、校园、社区(村)等基层一线开展承诺践诺、志愿服务、政策宣讲及帮办代办等活动。利用全县1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面向广大党员群众分批分期开展红色党史“进田间、进校园、进车间、进网格”宣讲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讲好红色故事、传播革命精神,在寓教于乐中“沉浸式”接受历史洗礼、系统性学习红色文化。持续推进史志档案“七进”活动,深入机关、企业、乡镇、村(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宣讲200余场次。打好“专业牌”。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公开召集等方式,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廉洁自律过硬、群众口碑过硬”的党员干部,优化专兼结合、以专为王、优势互补的红色师资智库。把县委讲师组骨干、旌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党史专家、本地革命烈士后人、抗战老兵等20余人纳入“红色党史讲师团”,建成“专家顾问+骨干教师+红色讲解员”红色师资体系。
开发独具特色的“红色课程”,确保党员教育“有课可上”。坚持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挖掘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人”“物”“事”“魂”,抓好红色教育资源的提炼、升华,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党员教育品牌。清单式“挖掘”。聚焦本土红色资源,围绕“追寻红色根脉”,全面挖掘辖区党史人物故居、革命斗争遗址、三线建设旧址、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等红色资源,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办督查,整理出红色文物清单。分类式“记载”。根据革命事件、革命诗抄、革命家书、革命楹联等详实准确的红色史料,挖掘本地红色历史、革命人物、英雄事迹,按照“红色人物、红色地标、红色事件”三种类型,把150余份“红色记忆”资料整合编撰成书面史料,打造生动鲜活的本土红色课程,出版《红色三都》《洋川翘楚》《胡明文集》等红色书籍。影像式“展示”。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制作《红日初升——皖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的建立》《皖南井冈——王家庄的红色印记》等特色专题党课,通过“忆往事”“讲故事”“话新事”的形式累计宣讲微党课100余堂,为日常学习提供便利。自主拍摄的党员教育片《信仰不灭——走进皖南游击战》入选第十五届“百部作品献礼建党百年”精品微党课,《红色文物讲故事:六号马克思银像》获评第十六届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特别奖。
责任编辑:陈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