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向东流,一片“翠螺”出大江。山环水绕让马鞍山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工业主导也让这里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面对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马鞍山该如何选择?不久前,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给出了答案:“生态福地、智造名城”。遵循新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马鞍山进一步巩固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书写华丽篇章。
生态守福地绿色发展坚定不移
采石矶上太白楼,看江水滔滔,看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但曾经,不远处,数量众多的非法码头,一度让美景黯然失色。
“这一片叫陈家圩,由于种种原因,长江沿线形成了24家非法码头、砂场,共占用岸线4300多米。”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街道武装部长周勇回忆称,曾几何时,采石矶附近车水马龙,违建滋生、渣土横行,老百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地很多人提意见,但整治任务艰巨、阻力较大。
2017年4月,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马鞍山市雨山区开展专项整治,半年时间,24家非法码头、砂场全部取缔拆除。拆除、清运、拖离大量物料堆场、垃圾、趸船、硬化场地和大型水泥平台。雨山区还开展岸线恢复,覆土面积18万平方米,种植复绿420亩,为绿色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鞍山山好水好,多年来旅游也在持续发展。此次长江岸线整治,解决了‘沿江不见江’的尴尬,同时我们也打牢基础、理顺机制,把旅游产业培育作为支柱产业。”采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安华说。
马鞍山市和县濒临长江,拥有长江岸线41.6公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也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018年夏天,和县用两个月时间全面清除了沿江大大小小的选矿厂,守卫了一江绿水。同时,作为矿业大县,和县开始矿山复绿,让一座座“白头翁”重新披上了绿装。
“无论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还是资源禀赋,我们都应该保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和县县委书记戴瑞说,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和县曾经的环保负担转化为新的财富,一批集乡村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茁壮成长。
去年,和县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乡村旅游月等活动,共接待各地游客约138.5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0.4亿元。
“作为一座开放包容的移民城市,参与马鞍山建设的人都是马鞍山人,履新马鞍山不久的我也一样。‘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生态禀赋让我们有底气提出‘生态福地’的发展目标,完成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城市转型。”在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的眼中,唯有生态先行,才能“一马当先”。
一个目标,更是一封承诺书、一份军令状。根据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到2020年,马鞍山将实现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7年下降7.8%,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智造兴名城引领转型升级
从厂区澡堂出来,蹬起二八杠,和三五工友侃天说地,湿漉漉的头发,车前的铝皮饭盒盛着热腾腾的马钢大馒头。当年老马钢人的生活图景,是难忘的情怀。
上世纪中期,轰鸣的火车扛起新中国前进,而推动火车奔驰的轮毂,几乎全部刻着“马钢造”,“江南一枝花”开得灿烂、叫得响亮。
历经原材料上升、钢材价格持续下降、小钢厂“围剿”,近两年,马钢这位当年的巨人从低谷中走出来。去年实现营收、利润、上交税金分别同比大幅增长20%、71%和35%,创下60年发展史上最佳业绩,告别凛冬,完美蝶变。
从“制造”转向“智造”,从“向钢铁要效益”变为“向产品要效益”,是助推马钢实现新生的发动机。“去年,马钢在坚持贯彻国家去产能部署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品种结构,聚焦高端客户需求,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全年品种钢比例达到56%,较上年增长6.1个百分点。”马钢集团公司宣传部部长王东海介绍,马钢的发展史,也是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的转型史。
在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看来,制造业是马鞍山的“饭碗”,从“制造”跃向“智造”,马鞍山需要做到立足钢、延伸钢、不唯钢、超越钢。在《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智造强市”也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0家以上,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树立了目标,剩下的就是奋斗。
去年底,马鞍山市经开区内,华孚精密科技项目举行竣工投产仪式。华孚科技是台湾精密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其马鞍山项目主要从事轻金属精密合金制造,为国际知名汽车企业提供高端安全件、内饰件等配套产品。
“这是我们在大陆的第五个制造基地,也是我们重点打造的智能制造基地,将实现生产管理智能化、无人化智能物料配送。”华孚科技总经办副主任、马鞍山营运中心主管张诚介绍,马鞍山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一期投资6亿元,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一期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约8亿元。
推动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跃升,除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还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从水厂维修车间起步,40多年时间,华菱星马成长为专用车行业标杆企业,也成为马鞍山市在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坚持创新的生动实践。
“汽车最核心的部件是发动机,公司将智能制造融入传统发动机制造,通过对发动机产品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全面智能化升级,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华菱星马营销分公司市场宣传部部长陈会松介绍说。
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华菱星马通过创新升级,实现了两大转型,一是核心零部件从单一总成(车桥)发展到“汉马动力黄金组合”,发动机自装率超过了80%;二是产品销售从过去的以工程车为主实现了以物流车为主,丰富了产品线。
4万吨的生产线,1万多平米的厂房内,几乎看不到人影,密集的物料箱或装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准,在雨山经济开发区瑞泰马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内,节能环保型高温材料智能化生产线,不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也让产品更具竞争力。
近年来,以瑞泰马钢为代表的智造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马鞍山市雨山区,“智造”激活的新动能,让这个因马钢而闻名的工业强区快速发生着变革。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产业强区是基础是重点。如何推进产业强区,首先要搭建好经济发展平台,围绕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做好项目谋划和招商引智;同时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雨山区委书记徐泽能表示。
开放立潮头迈步产城一体新时代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留下千古名篇,无一不在诉说着马鞍山悠久厚重的历史。
而作为一座城市,马鞍山于1956年因钢设市,刚走过一甲子。
打开安徽地图,长江穿城而过的马鞍山,紧邻江浙沪,坐拥66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具有发展开放型经济和临港经济的天然禀赋。临江而建郑蒲港,正是马鞍山挖掘资源优势、专注开放经济的缩影之一。
岁末年终,郑蒲港一派繁忙景象,铁路架梁施工正酣,外籍轮船停港靠泊。站在江边,郑蒲港新区管委会党委副书记钱俊向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介绍,2012年成立至今,郑蒲港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财政收入自2011年的0.4亿元增至去年的10亿元,增长25倍。
无人机从空中俯瞰,沿江1.5公里范围内草木葱茏,让人无法相信置身于工业园区内。“沿江区域主要是农田,不上任何项目。”指着郑蒲港规划图钱俊说,生态先行、规划先行,是郑蒲港建设发展的总体原则,早在建设前期,郑蒲港便在江边预留了大量非工业用地。“地图上红色的工业项目用地,绿色是农地。可以看到,沿江的区域几乎都是绿色的。”
除了严格分段治理,郑蒲港还在园区内所有道路、小区、企业实施雨污分流,建成各类下水管网近400公里,不让一滴污水直排。为给长江继续增添“颜值”,郑蒲港积极复绿、补绿、增绿。目前已新增造林300余亩,建成区绿地率达40%,绿化覆盖率达45%。
“我跟很多人一样,都是在马鞍山发展不同时期来到这里的,虽然个人经历、兴趣爱好、成长背景不一样,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建设好马鞍山。”在张岳峰看来,马鞍山由建国初期的小渔村到因钢设市再到如今的“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开明开放的城市精神一以贯之。
现如今,马鞍山地处皖江流域的门户和龙头,也是安徽融入长三角的东大门和桥头堡。他认为,马鞍山要实现新一轮开放发展,必须与周边兄弟城市实现联动。“尽管近年来马鞍山借助自身在装备制造方面的产业优势,承接了大量长三角等地的产业转移,但依然不够。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是融入长三角的第一步,未来马鞍山将全面推动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巩固区位优势,吸引创新资源,提高发展质量。”
责任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