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新闻网-7411威尼斯

让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聚变”

——合肥探索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来源:日期:2019-01-31作者: 刘 淑

当“哈佛八剑客”先后离开美国哈佛大学直奔合肥科学岛,来自全国的各路媒体记者争相涌向合肥,探寻合肥“神秘吸引力”。

当全球首条10.5代线产品下线,业界为之惊呼:引领中国平板显示走向世界之巅的,是坐落在合肥的京东方!

一个是坐落在优美风景区的科研机构,一个是不断创造“石破天惊”奇迹的高科技企业,对于合肥这座城市而言,他们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制胜法宝。

左手科技、右手产业,前瞻的决策眼光、坚韧的不懈坚持,在合肥书写出一本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融合、互相助推的“成功学”。

城市基因:

在发展的脉络中打上独一无二的创新烙印

今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隆重纪念建校60周年,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结缘的故事,再一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

如果说中科大与合肥的“牵手”或多或少带着偶然的因素,那么在其后的岁月中,二者互相成就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则绝非“无心插柳”。

涌动着创新基因、坐拥着创新土壤的合肥,不仅与中国科技大学“相得益彰”,也把“创新”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

1982年,合肥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随着原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相继迁入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兴建,科教资源加速向合肥集聚。

2004年,合肥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紧接着,合肥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会上明确,合肥将以科技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坚持创新的道路,并非坦途;坚守创新的理念,需要定力。这是一场对战略眼光和城市耐力的考验,但是合肥对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却一直都有着从不动摇的坚持,“合肥表现”迎来硕果。

20171月,合肥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建设此类中心的城市,意味着合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已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20171218日至19日,合肥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举行,会上一致通过《中共合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新篇章的决定》,此举不仅为合肥在新时代开创“创新”新局面提供有力的顶层设计,还为合肥再一次深深打上创新的烙印。

在百度百科的词条中,这样解释“创新之都”: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的别称,合肥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有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并且引进全球创新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尽管在综合实力上,合肥还难以望“北上广”之项背,但是多年的坚持,让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自豪地“比肩京沪”。今年912日的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大会上,发布了《2018中国ai计算力发展报告》,合肥位列ai计算力城市前5,其他四座城市是杭州、北京、深圳、上海。

“现在的合肥,基本上每天诞生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天申请发明专利近90个、获得授权13个以上;每天技术合同交易额近4000万元。”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双轮驱动:

缝合科技和产业“两张皮”,实现跨越赶超

谈及合肥工业的萌芽,不少人将其形容为“从南淝河畔的铁匠铺起步”。

最初合肥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并不突出。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合肥存在着“科教高、产业低”的状况,科研成果或者被束之高阁、或者远走他乡,形成了科技、产业“两张皮”。

如何缝合科技和产业这“两张皮”?助推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产业发展?

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1066vip威尼斯的解决方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科技创新的支撑,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正是最近十多年来合肥在产业领域突飞猛进、跨越赶超的法宝。

合肥决策者,以过人的胆识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创造出众多的“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推动合肥在诸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实质性转变。

现如今的合肥,在产业领域已经拥有系列亮眼的国字号“招牌”,它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今年5月底,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暨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举办,惊艳亮相的合肥不仅带给世界制造业一个惊喜,也把大礼包反馈给为之付出努力的全体市民——世界制造业大会自此永久落户合肥。

现如今,合肥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已形成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家电、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及新能源、食品及副食品加工的六大主导产业。目前,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61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137户、对合肥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16.1%2018年上半年,合肥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8个和0.6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现,尤为抢眼——新型显示产业已形成国内产业链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中国声谷的产业集聚度、品牌影响力在国内保持领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位居全国前列;光伏产业获批“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城市”;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走在世界最前沿。

广纳英才:

从“抢人”向“养人”转变,倾情打造“养人”之城

2018年上半年,一场“抢人大战”突然而至,从沈阳、呼和浩特到厦门、广州,从天津、青岛到西安、成都,全国50多个城市加入其中,“大战”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

这一年的4月,合肥同样抛出重磅人才新政——《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未来七年内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推出多重优惠政策,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养人”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肥创新创业。此次人才资金投入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但是,对于人才的引进,合肥没有“一抢了之”,而是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索。在发表于《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宋国权表示,当前,围绕人才引进的新一轮城市竞争激烈,生动反映了各地强烈的人才意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愿望,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冷静下来,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抢”来的人能留得住吗?“留”下的人又能各展其才吗?细想起来,人才的成长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离不开完备的生存要素和完善的生态系统。引进人才也是这样,既要“一见钟情”,又要“日久生情”。

根据《若干政策》,合肥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定期发布人才目录,面向全球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并根据人才类别在三年内每月分别发放3000元、2000元生活补贴。

根据城市需求和产业发展而引进人才,让各类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合肥大张旗鼓地表示,这座城市不是要“抢人”,而是要“养人”。正如2016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这一人才观,被誉为“合肥人才战略的核心和关键、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事实上,合肥对人才的重视与爱惜,由来已久。

地处南方、并没有集中供暖的合肥,把第一条供暖线提供给了中国科技大学,日后,这一细节反复被不同媒体提及,不仅成为合肥力挺中科大的有力佐证,也成为合肥爱惜人才的标志性事件。

合肥有着开放的人才观,舍得给编制以留住人才。凡在肥企事业单位培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专家,市财政给予专项配套资助;创新编制岗位管理,支持科学中心用人单位设立特设岗位和流动岗位柔性引进人才,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诸如,作为全省首批事业编制周转制度试点单位,合肥学院和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编制周转池,为高层次人才解决编制问题,让他们得以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截至目前,合肥已集聚两院院士108人,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173.3万人。

全新起点:

以创新驱动引领合肥高质量发展

2018109日,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正式揭牌的消息“燃爆”朋友圈。尽管诸多不由自主转发消息的市民并不能真正读懂其中的规划,却毫无疑问从中看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与潜力,这是发自肺腑的欣喜与荣耀。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合肥滨湖科学城的规划中有着众多“高大上”的元素——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聚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个产业群”。将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聚力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集聚区、产学研用创新成果孵化加速转化区“四个先行区”。将打造现代城市建设新高地,聚力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交通体系、绿色空间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治理体系“四个体系”。将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聚力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四位一体联动的“四个联动带”,努力把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滨湖新区。

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以来,合肥一直致力于它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到重大前沿技术,再到产业创新平台,它的每一次进步,都在加速推进合肥整体科技创新实力,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它的每一次进步,也在不断要求合肥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制度与政策的不断优化。“这些都在某种意义上,助推合肥去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合肥市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党的十九大后,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关于创新发展的有关要求,提出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即围绕原始创新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围绕技术创新谋划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围绕产业创新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制度创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从中不难发现,“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的规划原点在合肥,核心工作也在合肥。对于厚积薄发的合肥而言,这是光荣的使命,也是难得的机遇。

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表示,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合肥顺应潮流、把握机遇的必然选择。

让科技与产业相融合,让科技与产业相互助推,必然发生惊人的“聚变裂变”,这是合肥跨越发展的来路,也终将是未来成功的坦途。

责任编辑:王振华

    
更多24小时新闻排行
    置标出错:列名 'hits' 无效。
专题推荐
更多视频
7411威尼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杂志社7411威尼斯的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8楼联系电话:0551-62609367邮编:230001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