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行河长制就是保护绿水,推行林长制就是守住青山。2017年3月28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安徽省暨合肥市党政军领导与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活动上强调,“要积极探索实行‘林长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林长制体系,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制,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园林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努力做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实现青山常在、绿水常清、永续利用”。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要素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抓林长制改革就是抓住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的“牛鼻子”,就是抓住了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节点,就是抓住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结合部。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面积904.8平方公里,人口15万,全县现有林地面积97.7万亩,森林覆盖率69.2%,林木绿化率73.1%,素有“山区小县、林业大县”之美誉。近年来,旌德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要求,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推行林长制,全面构建立意新、框架新、模式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体系,呈现出“林长制林长治、不砍树能致富”的良好态势。2017年9月旌德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探索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问效追责的工作机制,变过去林业部门“一对多”为现在林业工作“多对一”,初步形成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新体系、新格局,有效解决理念淡化问题。坚持党政同责,根据辖区内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和地形状况,建立县、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设立县级林长8名、镇级林长40名、村级林长200名,实现了林长全覆盖,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
——新职责、新定位,有效解决职能碎化问题。制作林长设置一览表和区域分布图,建立林长联席会议制度,25个县直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全面参与林长制工作,15个县直单位直接协助县级林长开展工作。坚持因地制宜,以申报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森林旅游康养胜地、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建设木本油料林基地等为方向,分别明确各自区域发展目标。
——新规范、新要求,有效解决措施泛化问题。建立“六个一”机制,即竖立一块牌子、开展一次调研、召开一次会议、进行一次督查、研究一份对策、建立一份档案。目前,全县共设立三级林长公示牌96块,开展专题调研12次,召开工作推进会12次,开展专项督查14次,建立林长制档案96份。
——新模式、新途径,有效解决功能弱化问题。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黄精、白芨、重楼、灵芝、茯苓等林业产业。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推动悠然谷、旌歙古道等森林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坚持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从贫困人口中优先聘请生态护林员130人,年均工资7400元,向全县477户贫困户发放退耕还林等各类补助资金23万元,积极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新机制、新导向,有效解决责任虚化问题。将林长制纳入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出台《林长制工作督查制度》,实施“三盯三灯”工作法(县委改革办盯部门、县委督查室盯部门一把手、县纪委书记盯分管县领导,黄灯警示、红灯诫勉、聚光灯下作表态)。建立“一林一警”制度,全面加强森林、林木、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保护和执法监管。
精准发力纵深推进
紧扣“林”这个主题,紧盯“长”这个关键,紧抓“制”这个落点,不断强化“护绿”职能,找准“增绿”途径,把握“管绿”关键,抓住“用绿”福祉,激发“活绿”动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
——聚焦“护绿”,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为135棵古树量身定制管护方案。开通“绿色110”和“勇攀两山”微信公众号,率先制定举报奖励办法,严厉打击盗采盗挖行为,2018年林业案件总数同比下降6%。
——聚焦“增绿”,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坚持把植树造林作为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见缝插绿、荫绿、建绿,先后完成人工造林6893.3亩、森林抚育16.8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新增退化林修复1.3万亩,完成国省县道森林长廊抚育51公里,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0个。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9.2%,较改革前增长0.64%。
——聚焦“管绿”,提升林业科技水平。运用“智慧”等科技手段,采用有源rfid芯片和基站相互感应技术,建设珍贵野生植物智能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建成首个林长制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各级专业扑火队伍81支,森林火灾受害率远低于省市规定的0.5‰控制目标,在全县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40个监测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率和无公害防治率均达100%。目前,全县森林蓄积量总量达438万立方米,较改革前增长8.4%。
——聚焦“用绿”,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推动实现由“造林”向“营林”转变,由“粗放管理”向“集约经营”转变,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目前,全县林业总产值达28.27亿元,较改革前增长24%,累计带动1125户贫困户增加收入304余万元。
——聚焦“活绿”,提升林业发展动力。出台《旌德县森林、林木和林地经营权流转登记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发放林地经营权证,证载经营面积1.25万亩。构建“交易平台风险池收储中心”机制,与省农担公司合作在全省率先开展“五绿兴林(劝耕)贷”信贷业务试点,首批选定8户发放贷款资金610万元。
释放红利发挥效应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全域旅游、脱贫攻坚、现代农业、民生工程等各项工作,重点抓好林农增收“五法”,林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更加彰显。
——以林地入股合作社。积极探索林权股份合作和“三变”改革结合新路子,全县26万亩林地入股35个林业专业合作社,20个村、组集体林场13.7万亩林地实行股份制,3.3万农户变股东,享受分红收益。同时,积极鼓励村级以集体林地入股,与企业合作营造高效经济林,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和分红。
——发展林下经济。坚持“向林地要产出、向空间要效益”,出台《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扶持和鼓励发展木本油料产业香榧、林下中药材和灵芝产业,共发展林下经济44.6万亩,产值1.6亿元。建立国家级灵芝仿野生种植科技推广基地800亩,国家级林下黄精种植科技推广基地400亩,省级香榧科技推广基地800亩。
——推进全域旅游。牢固树立“林区即景区”的理念,积极推动各级林长所辖区域核心区创建a级以上景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推动生态优势逐步转变为发展优势。2018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278.07万人次,同比增长3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45亿元,同比增长33.8%。
——参与森林公园建设。结合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整合周边9681亩林地,在不影响既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近20万元,实现“看看也来钱”。
——探索发展碳汇经济。推动林区经济转型,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带动林区经济转型和林农致富增收。目前,旌德林业部门正与华东林交所等相关单位进行对接,在国有林场先行开展5万亩试点,努力将“碳库”变为“钱库”。
(作者为宣城市委常委、旌德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