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对于“进城”的理解,不仅是一人闯天下,找到谋生的门路,更是希望阖家进城生活,权益更有保障,更加渴望融入城市。安徽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大省,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点,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户籍改革,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脱离农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学在城市,他们与农村之间的联系远比父辈要弱,生活方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城市化特征。然而,现行的户籍制度却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他们融入城市的道路上,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在教育、住房、养老和医疗等诸多方面应享有的权利。户籍改革不仅仅可以让农民工在形式上于城市落户,更能确保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待遇。流入地的政府部门应当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综合考量城市的发展布局以及承载能力,精心设计出规范合理、科学可行的城镇落户政策。对于有意愿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工,应当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同时要大力推动未落户的常住人口平等地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
加强住房保障,着力解决住房问题。“城市里的万家灯火,希望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盏灯。”这句朴实而真挚的话语,深刻地反映了在城市中奋斗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拥有稳定舒适住所的热切期盼。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不仅仅是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石。没有可靠的住房保障,其就业、教育等一系列基本权益都将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融入城市生活也只能是一种奢望。因此,在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住房问题无疑应是政策关注的重点和焦点。相关职能部门应当从现有的住房体系出发,充分利用相关政策的支持,加大对城市公共租赁住房的投入力度,通过增加房源供应、优化租金政策等措施,切实减轻农民工的居住压力,全力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题。各地还需要建立健全住房租赁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出租和运营管理的全过程监督,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和运营规范,让农民工住得安心、舒心。
加大就业扶持,提高经济收入水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期望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实现长远的发展,从而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城市的职能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推动建立统一公平的劳动力市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或新兴产业,为农民工创造更多适宜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政策、统一劳动标准,从劳动力市场的合规性、薪资待遇的平等性、基本诉求的落实等多个角度出发,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深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在遇到劳动纠纷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经常出现欠薪问题的行业或公司,应当严格实行保证金制度,在预留紧急周转资金的前提下,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他们获得市民身份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持。
完善基层治理,构建和谐社区环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生活空间的简单转移、户籍身份的表面转化,而是涵盖了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深度转变。要让新生代农民工看到在城市生活的长远希望,增强他们在城市中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就必须营造一个公平、友善、包容的社会环境。农民工在城市社区中生活,既是社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社区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城市社区应当进一步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社区的自治中来,使他们在参与社区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社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围绕尊重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的主题,采取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交流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进农民工对所在社区的了解和认识,加快他们对城市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适应和融入;注重人文关怀,建立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焦虑,增强进城落户农民工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让他们在城市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
(作者:王 丹 张亨明 单位:池州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02021d26]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