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新闻网-7411威尼斯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来源:2024-08-27作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为我们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建设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的科技强省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完善科技管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建立省委科技委统筹、省委科技办牵头、各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的高效组织体系、指挥体系、执行体系,形成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一盘棋”格局。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委全面统筹作用,加强对我省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全面提升我省科技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办牵头抓总、协调调度等作用,着力构建覆盖科技工作全领域、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资源全要素的统筹配置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把安徽创新活跃强劲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健全创新平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把建强科技力量作为建设科技强省的重要载体,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合肥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技领军企业等科技力量建设,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提升科技体系化能力。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支持加快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推动深空探测重大标志性工程立项实施,着力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全力争创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我省稀土永磁材料、激光感知技术等领域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按照优化存量、做强增量思路,重塑省级创新平台体系,围绕国家战略和我省产业发展所需,重点建设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我省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有效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科产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建设科技强省的关键举措,全面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有效联通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按照聚焦一个重点产业(领域)、设立一个重大专项、依托一批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链接一批高校院所、汇聚一批创新人才的思路,完善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优化省基础研究项目布局,改革省自然科学基金评价及资助方式,力争提出更多原创理论,解决更多原创问题,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围绕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奔着“最紧急、最紧迫”问题,推广大兵团协同攻关模式,产出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持续完善科大硅谷、中国科大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相互赋能机制,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们要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建设科技强省的重要举措,推动人才、平台、项目、资金等向企业倾斜,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强化科技领军企业主导地位,支持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牵头或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等组建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合作开展科研攻关,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营造科技企业成长良好环境,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机制,推动高校院所全方位支持融入企业创新,形成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生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要把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建设科技强省的关键法宝,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人才、资金、平台、奖励等方面谋划出更多具有牵动性的改革举措,释放更多创新活力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坚持“破四唯”“立新标”,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科技成果、创新主体等特点,建立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创新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分类评价指标,让创新主体心无旁骛创新创业。推深做实科研类事业单位“综合授权 负面清单”管理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等,赋予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动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优化开放合作机制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我们必须把高水平科技合作作为建设科技强省的重要手段,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塑造开放合作竞争新优势。一体推进科技招商和产业招商,通过平台招引、大赛招引、基金招引等模式,着力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科技招商机制,吸引海内外创新主体来皖创新创业。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主动参与制定全球科技标准和规则,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优化区域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协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等建设,促进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和相互耦合,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实现以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引领高质量发展。

省科技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责任编辑:王振华

    
更多24小时新闻排行
专题推荐
更多视频
7411威尼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杂志社7411威尼斯的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8楼联系电话:0551-62609367邮编:230001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