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和县猿人、银山智人、凌家滩等历史遗址,拥有巢文化、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系统挖掘梳理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一要明确环巢湖流域文化概念,从历史的时间脉络、流域的地理空间两个方面界定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链接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城市资源,从湖的角度考虑资源的整合性。二要注重对环巢湖区域进行普通历史文化资源概查和重点历史文化资源的详查,梳理区域内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规模、类型属性、价值等级。三要梳理环巢湖相关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及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和重要研究阐释成果,详细了解地方民俗文化的资料储备情况,目前负责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及研究的主要机构和人员、学术交流探讨平台情况,当地政府关于推进整理研究工作的政策文件和制度设计,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梳理研究与合肥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城市的联动交流情况等。
综合评价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和保护利用现状。一方面,评价文化保护开发现状。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实践层面等评价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社会参与和文化传承的现状;从环巢湖区域知名度、美誉度及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方面评价已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从文化特色与独特性等层面分析环巢湖文化的鲜明特色和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判断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性。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比较不同资源之间的价值差异,评价未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可行性。梳理环巢湖科创文化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梳理情况及研究成果,调研总结环巢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及销售情况,以及相关支持或奖励政策及保障措施。另一方面,了解评估政策执行情况。从保护政策与法规层面评估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制定的政策和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情况。对已经实施的保护措施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了解其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考察保护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是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分析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如何实现其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探索环巢湖流域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其一,把握好“文”与“旅”的契合点。对比环太湖等大湖流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总结凝练环巢湖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文旅融合制度设计、主题形象、功能定位、服务体系、保障措施等现状,注重延续环巢湖历史文脉,深度挖掘环巢湖流域特色传统古迹、人文典故、红色资源、古镇文化等旅游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其二,展现合肥“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以环巢湖科创走廊为例,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创新联合体。通过科创走廊的建设,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促进文化与科技的交流融合。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更精准地把握旅游市场需求,优化人文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其三,做足环巢湖区域的“水文章”“湖文章”。结合区域乡村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提出高效可行的开发路径。以环巢湖流域为核心,发展全域旅游,将周边的城市、乡村等纳入旅游发展的范畴,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其四,重视“人”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更贴心、专业的个性化服务,策划、组织系列文化体验活动,深化文化体验和感知,营造沉浸式环境、增加互动参与并及时反馈与持续优化,打好“文旅文创融合”牌,擦亮巢湖“最美名片”,提升环巢湖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
加大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首先,准确定位环巢湖历史文化主题形象和功能。深入挖掘和展示环巢湖地区的自然之美、历史之韵和科技之力,把握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形象与环巢湖历史文化主题衔接纽带,进一步凸显环巢湖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结合现代流行元素,通过高清图片展示环巢湖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用短视频记录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用音频讲述传说和民谣,让受众在视听盛宴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设计一系列互动体验活动,组织历史文化主题的寻宝游戏、角色扮演、vr体验等,让受众在游戏中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增强记忆和兴趣。最后,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注重与年轻人的情感共鸣,积极利用微博、抖音、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精心策划的话题、挑战、打卡等互动活动,并主动形成二次传播。结合环巢湖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ip,并与名家、名人等合作,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深刻“湖”中碧水养“城”、“湖”域历史育“城”、“湖”边科技强“城”的印记。
(作者:郭 静 汪 翔 单位:合肥大学,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医科大学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