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新闻网-7411威尼斯

共享发展的“黄山区故事”

来源:日期:2019-01-30作者:

近年来,黄山区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过程中,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财力优先用于改善民生、用于为群众排忧解难、用于为百姓办实事好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走出了一条重民生、促和谐的健康发展之路。自2007年实施民生工程工作以来,省市民生工程项目累计实施了73项,累计完成投资38.47亿元,年均投资3.21亿元,惠及全区16万人民群众。

黄山区耿城镇城澜村的黄玉才,家中4口人,是低保贫困户,自己患肝癌数年,母亲高添花患有心脏病,长期服药,女儿年幼,一年级在读,家中唯有妻子一人在工业园区上班,收入微薄。一年中花费医疗费近3万元,补尝2万余元,大大减轻了医疗负担。

黄山区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放在促和谐的重要地位,把财力优先用于改善民生、用于为群众排忧解难、用于为百姓办实事好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走出了一条重民生、促和谐的健康发展之路。自2007年实施民生工程工作以来,省市民生工程项目累计实施了73项,累计完成投资38.47亿元,年均投资3.21亿元,惠及全区16万人民群众。

近几年,黄山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公用经费投入8747.67万元,校舍维修改造完成投资1693.2万元;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2560人,拨付培训补贴资金752.61万元,涉及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维修电工、车工、餐厅服务员等多个工种;公益性岗位开发完成岗位开发数787个;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补偿累计收入167.76万元,惠及128人次,补偿后报销比例提高9.2点,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补偿2000余人次,补偿资金990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养老参保累计缴费7万人,养老金发放率为100%,发放养老金16049.98万元;新增公租住房1457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7653户、1745.61万元,完成13200户农村危房改造,困难群体住宿得到明显改善;对五保、低保等困难人员救助按照每年10%增长,两年来补助8456人次,补助资金44.46万元。

黄山区甘棠镇兴村雪梨种植历史悠久,该村积极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组建了两家专业合作社,全村现有梨园600多亩,年总产量110多万公斤。一些贫困户通过种植水果致富脱贫。近些年,黄山区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脱贫7747人,系统内现有建档立卡人口3705户7550人,未脱贫人口减至84户187人,贫困发生率由6.5%降至0.14%。

黄山区从开发性扶贫为主,转向开发性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并重,从注重脱贫进度,转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全区共有158家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带动贫困户2160户,主体带动率77.59%,带动增收297.95万元。

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该区着力强化工作机制,从2016年起,开展了“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行动,实现了领导联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全覆盖。今年,对未脱贫户又新增了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单位、乡镇“一把手”联系帮扶,新选派18名区直单位干部到9个2016年出列贫困村任职,调整59家区直单位一对一帮扶59个非贫困村,并建立了“双随机”督查问效和“五级书记”遍访机制。建立了分级预警分类管理机制,摸排“边缘户”139户407人,采取申请低保、残疾补贴和代缴新农合及其他各类保险等方式予以帮扶,及时阻断贫困发生。与此同时,从注重重点发力向更加注重统筹兼顾转变。近三年,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7487.94万元,集中投向贫困村和贫困户。今年以来,以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为重点,在前两年每村100万元以上专项发展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持续投入资金648.4万元,实施贫困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项目36个,新建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1130亩,新建和修缮村属厂房、店面1060平方米,资金入股169万元,目前1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村均15.2万元。在继续加大贫困村投入的基础上,2018年统筹扶贫资金302.6万元,在30个非贫困村实施项目34个,惠及941名贫困群众。

看病不用跑远路

2018年8月,新丰乡村民张某在家人的陪伴下,将一面锦旗送给新华乡卫生院院长孙建军。“要不是家门口有个好医生,我这条命就没有了。”去年10月的一天,张某在干农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致使身体骨折,疼痛难忍,一动不能动。都说新华乡卫生院的孙建军治骨伤有一手,当时亲人就把他火速送到孙建军这里,孙建军对症下药,半个月后,张某就出院了。马虎的张某在出院没多久又摔了一跤,摔得比之前更严重。张某直接打了孙医生电话,孙建军见病情严重,直接开车将病人送到了城区医院,没有耽误病情,张某得到了妥善治疗。康复后的张某对孙建军万分感谢。“多亏了乡卫生院有个好医生啊。”送锦旗那天,乡民们都围了过来,都兴奋地说,不用跑远路,看的效果还好。

在黄山区,像孙建军这样值得村民信赖的乡医还有很多。近年来,黄山区立足实际,深入推进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序推进智慧医疗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健康素质和卫生保障水平,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全区14个乡镇都有卫生院,另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村级卫生室79个,真正实现了村民看病不用跑远路。

“卫生室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硬件上,医生的资质和水平必须保障。”该区卫计委负责人如是说。该区实施“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14家乡镇卫生院有228位医疗工作人员,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6名,占全员总数的90.3%。全区14所乡镇卫生院、79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真正给村民提供家门口可信赖医疗保障。

为了村民能够不出门就享受医疗服务,该区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8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43795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17%。形成了以区级医疗单位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和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县城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同步发展,2018年,黄山区人民医院引进一批先进设备,进一步提高医院影像科诊断水平,可以更清晰、更高效、更精准地为临床诊疗提供诊断依据。核磁共振设备引进才几个月时间,就已累计提供服务近6000人次,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这是黄山区作为新增安徽省县域医共体试点区县以来在提高整体服务能力、方便患者就医方面的有力举措。“以前做个核磁共振就要去市里,一个多小时的路,如今县医院有了新设备,解了我们这些老病号的大烦恼啦。”一位刚刚做完检查的老人情不自禁地说道。

看病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享受放心医疗。这是黄山区一直以来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努力的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公路通到家门口

“现在路不仅通到家门口了,路两边都是风景,种满了花和树,一年四季都是不同的景色,每天都能看到游客在路边驻足拍照”。一位居住103省道旁边的村民说道。改革开放以来,黄山区人民怀揣梦想,遇水架桥、逢山开路,开展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条条土路变成柏油公路,国省干道和县乡公路互联成网,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本区与周边大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改变了人民的出行方式。

黄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前,全区仅有一条大岩线穿境而过,区内交通为几条乡村公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截至2017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1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6.1公里。

改革开放40年,黄山区交通建设领域始终朝着拓宽融资渠道、多元投资的方向,大力实施通达工程,高效益、高速度地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12月26日,黄山太平湖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2007年9月28日,合铜黄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大大缩短了黄山区对外交通路程。

“十一五”以来,g205黄山区段改造、s103改线、s322改线、s218改建、322省道黄山区龙门岭隧道及接线工程等一批交通重点工程先后建设通车,打通了鹊岭、兴岭、白沙岭等隧道,黄山区对外通道结束了原来翻山越岭盘山公路的历史,投资8200万元,建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328公里,全区除龙门乡麻川村以外的78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水泥路或沥青路;投资5922万元,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47座;筹集各类资金1.1亿元,硬化村组公路477.42公里,村民出行基本实现鞋不粘泥。

近年来,黄山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精准发力,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投资1.4亿元,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96条262公里,每个乡镇具备1条连接国省干线或县城的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的三级及以上公路,具备1条与相邻乡镇最短捷的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的四级及以上公路;每个较大自然村有一条从村口到既有农村公路的最短捷连通道路,进一步解决了农村公路中的村道运行不畅、安全状况低、群众出行难等问题。

目前,黄山区正在大力推进s603环太平湖俞家隧道·共幸大桥及接线工程、大桥至三口公路改建、g530焦村集镇外环段改建等续建项目,加快建设芜黄高速谭家桥段。g205谭家桥镇域改扩建工程、东黄山国际小镇客运综合服务站、池黄高铁黄山西站城区连接线等重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即将开工建设。随着境内普通公路的全面改善、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形成、高铁将在不久的将来开通,黄山区的交通必将迎来安全畅通、舒适洁美、快速便捷和四通八达的崭新局面。

百姓感言

“是党的扶贫政策,让我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是村里的扶贫干部一次次上门,让我走上了创办覆盆子基地的道路,摆脱了人生困境,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仙源镇龙山村贫困户王爱素

“村里成立合作社,把田交给合作社经营,年年有分红,咱农民翻身当股民啦,生活越来越好!”

——乌石镇长芦村村民钱登旺

“现在河磅村多漂亮啊,路干净,河水清,到处都像花园,环境好了,蚊虫少多了,夏天蚊香都少买了。”

——新丰乡新丰村村民王多猷

“芙蓉小区经过一番改造,现在停车位增加了,毁绿种菜没有了,大家也自觉爱护环境了,我也加入了社区志愿者了。”

——芙蓉社区居民李鑫涛


责任编辑:王振华

    
7411威尼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杂志社7411威尼斯的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8楼联系电话:0551-62609367邮编:230001
"));
网站地图